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522029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高阳县宏润小学 闫小俊 张文霞 古往今来,让学生质疑问难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精辟论述。质疑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开始,它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实现阅读的个性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一、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先从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入手。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则应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入手。1、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意改变课堂角色,把学习的主体真正还原给学生。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自觉的

2、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则把教师当作了权威,学生个性随之受到了压制,思维受到了束缚,因为害怕和教师不一致,学生不敢主动的质疑问难,久而久之,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这是每位教师都不希望发生的。因此,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必须先从创设民主的课堂入手,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转向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把课堂的学习主体还原给学生,教师不应只关注自己怎样“教”,应把更多的视野投向学生的“学”,努力打破“一言堂”的尴尬局面。和谐民主的课堂,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不仅要充分的了解教材,更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以朋友的身份带领学生一道前进。2、把赏识激励的语言送

3、给每一位学生。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人的一生,归结到底,都是在追求赏识和尊重。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离不开对学生的赏识激励。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初始阶段,很多学生不敢提问,生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引来同学的嘲笑。这时,我便点名请一位学生提问,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便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大力表扬。这样几轮下来,学生的顾虑被打消了,有几个学生主动举起了小手。对学生的赏识激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采用赏识激励策略,应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习惯,这种赏识激励不是违心的,而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认可。可以这样说,赏识激励策略是培养质疑兴趣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把“要我问”变成“我爱问”。3、积极创设

4、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仅仅依靠和谐民主的课堂、赏识激励策略是行不通的,创设学习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教学詹天佑,如果仅仅从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不仅会让学生茫然,甚至会对文本出现误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和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把搜集来的材料进行了展示,詹天佑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鲜活起来,学生从当时的重重困难中解读到了詹天佑的伟大,从情感深处对詹天佑充满了钦佩。创设情境分为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创设情境只是其中之一。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个体头脑中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情境;还可以借助摄像机、DVD等电子设备创设呈现情境。我们创设

5、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思。二、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我们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1、从课题质疑。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展开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与文本对照,找出差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出示了题目,我便引导学生就课题展开质疑:师: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生1:白杨是什么?生2:白杨生活在哪?生3:这种树有什么特

6、点?2、从插图处质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质疑问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请学生把插图和文章内容对照,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文中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我看到插图中的军需处长并不像一座丰碑。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会。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师:文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四次,你能找到吗?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呢?生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生2:作者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不觉得单调吗?4、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

7、质疑。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周瑜明明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为什么还要找诸葛亮商议?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摆酒席招待他?5、从作者留白处质疑。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我便引导学生思考:师:那么,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生1: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来新疆工作;生2: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生3: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

8、样的地方。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不知道的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边疆建设者身上的崇高品质。质疑的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地渗透、引导与小结,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但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会有质的飞越。三、利用质疑预习表,使学生“问起来”。1、预习表内容本张预习表包括了四个板块:题目质疑、字词质疑、句子质疑、部分解疑。(1)题目质疑:对于题目的质疑可以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

9、如:桥一课,同学们在第一眼看到课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桥?这座桥位于哪?这座桥什么样?也可以在预习完课文之后或是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再次针对题目来质疑,如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就又对题目进行了质疑。这时他们提出的问题肯定和他们第一眼看到题目时提出的问题不一样了。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并不是写的桥,而是写的人,为什么作者却用桥作为题目呢?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2)字词质疑:所有与字词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放在这里。如学生们遇到一些读音不容易把握的字时就可以这样写:“和着琴音”一句中的“和”字应读哪个音?再比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也可以一一列举在这里。还

10、有关于词语用法的疑问都可以写在这里:如“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中的“乘机”可不可以换成“趁机”?因为很多关于字词的疑问,学生大多能自己解决,所以这一板块,我们还设计了字词释疑一项,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学,或利用工具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做上标记。(3)句子质疑:所有和句子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写在句子质疑一栏中,但是我要说明的是学生提出的有关句子的问题,如果通过预习自己解决了,就不用写下来了。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才需要记录在这里,留待课上解决。(4)部分解疑:因为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在

11、学生们预习课文时能找到答案,所以要求学生先自己解疑。2、预习表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会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预习表,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尽量保证预习的效果。学生完成预习表后,我会逐份检查,认真分析,因为这张表格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通过分析预习表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比较共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解决的,因为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肯定是真问题。如桥一课,我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表后,发现全班44位同学,有14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为什么说文中的老汉像一座山?为什么说山洪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

12、苦地呻吟?呻吟是人具有的特点,木桥怎么会呻吟?既然有这么多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的,而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一上课,我就把这18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我先选了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因为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了。)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在用拟人的方法突出木桥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危险情况,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有表现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其它的几个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就解决了。最后我还明确地告诉学生们,他们

13、这是在就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疑问,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我们在学习其它文章时,也可以就文章的表达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预习表,我们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质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老师就可以及时引导。比如初始阶段,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根本看不出学生的疑惑在哪里。于是,课堂上,我们便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如可以在关键词语处质疑,可以在重点句段处质疑,可以在文中矛盾处质疑,还可以在标点符号、课文留白处质疑。我们还教给学生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疑惑,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写明白。现在,再看同学们的预习表,我们发现,同学们敢提问题了,也会提问题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多而杂,提不出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接下了,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老师首先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会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教方法,力争使学生的质疑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总而言之,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追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思善学,敢思善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并为学生终身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