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51902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理想的风筝是江苏省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理想的风筝一课,表面文字并不难

2、理解,但寓意深刻,立志高远。但是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们没有作者那样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阅读能力还不能完全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对话。因此,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从具体事例的描述中认识刘老师,体会他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是:感悟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了解作者三十年来念念不忘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通过品味朗读尽可能深入、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可贵的精神和品质。教学策略:构建阅读话题,创设阅读空间,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围绕问题:“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他的刘老师?”展开讨论,通过品读“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这三个事例,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

3、,引导学生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感受刘老师乐观向上、挑战自我、热爱生活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的品质,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4、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以及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可贵精神,以及作者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对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的理解、感悟。教学课

4、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3、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细读课文第一段。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由古诗村居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2、 板书课题,设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风筝为什么会有理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刘老师。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时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2、检查自读情况,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特别注意读准“筝”“翘”“转”的字音。引导学生将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

5、腻感人的句子多读几遍,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尝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二、 学习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作者一看到这种情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由景及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抓住“又”和“每逢”等词语感受作者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

6、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摘抄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3、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以及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教学重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2、生齐读课题。3、过渡:春天到了,柳枝染上了新绿,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蓝天一只只风筝与白云戏耍。每逢这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刘老师。不见刘老师已经很

7、多年了,他的微笑和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亲切的话语还回响在耳畔,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4、回想一下,有哪几件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板书: 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5、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他的刘老师呢?谈谈对刘老师的初步印象。 二、精读感悟,研读品析1、默读课文第4到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哪些细节描写,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乐观顽强和热爱生命?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记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2、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所得。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引导、归纳、整理和小结。相机出示关键语句。(一)笑谈腿疾,品悟乐观出示句子:他有一条强壮的右

8、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引导学生抓住“强壮”“油亮”,体会刘老师经常在使用右腿,使用拐杖,说明他经常在蹦跳、旋转、和奔走。出示句子: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1)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一个“腾”字写出了什么?加红“笑”同学们为什么突然爆发出这么大的笑声呢?(刘老师讲的故事太有趣了,幽默了)相机板书:幽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板书:笑 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笑对自己的人生、不自卑、乐观)相机板书:乐观(2) 刘老师的故事让我们这么高兴,为什么我

9、们心中还泛起酸涩的感情? 加红“酸涩”(笑过之后,我们想到了刘老师的残腿会给刘老师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这种感情还像前面那样热烈吗?(淡淡、轻轻、隐隐)这种淡淡的同情,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3)本来就让学生喜欢的刘老师,以他的幽默、乐观让学生多增添了几分尊敬。(师指板书说)加红“尊敬”(4)指导朗读句子我们先笑得那样热烈,又泛起淡淡的酸涩,最后充满对刘老师的尊敬,一句话里有三次情感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旋转板书,品悟顽强(1)标出具体描写圆木拐杖的语句或段落,自己再读读想想,有体会的可写一写。(2)交流:有几处?写得最细腻的是哪一处?那我们

10、就重点读第五节。(3)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细读第二句,你注意到这里为了写刘老师板书,苏叔阳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仅仅是这五个吗?师范读,再体会。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七个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我觉得刘老师面前的不是讲台,而是一个舞台,在这个生命的舞台上,在苏叔阳的眼里,刘老师不是在板书,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那就是一曲生命之舞!出示句式练习:这是一根 的圆木拐杖,它不仅仅支撑起刘老师的站立,还支撑起 。(4)想读一读这一小节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放飞“风筝”,品悟

11、对生活的热爱。(1)终于要谈“风筝”了。你们都放过风筝,我想先听听你们放风筝时的感受。是啊,若仅仅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2)交流,朗读。要点一:品三个“亲自”。这3个自然段都有一个同样的耐人寻味的细节:亲手制作、亲自放飞、亲自追线。这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

12、师课余便在校园地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哪儿打动你?(亲手制作刘老师的心灵手巧; 精致的手工艺品)师引述: 是呀,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多心灵手巧呀!放风筝对生活的热爱,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读出他对生活的热爱。(生读)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读出他的渴望,他的热爱。(一生读,齐读)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师:你被什么而打动

13、?(生自由说)谁也被这句话打动?再来说说(学生补充)(预设:我被刘老师的顽强不屈、坚强自信的品质打动了。从哪儿看出他的顽强不屈、自信?学生找出关键词笑着不畏困难,乐观叫着心中的欢快拄着身残志坚蹦跳着高兴,刘老师情不自禁地蹦跳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有着同我一样的(理想、)同我一样的(追求)同一样的(力量)同我一样的(年轻)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追赶对目标的不懈追求,永不放弃喊着兴奋“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 挑战自我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还不够,你再来(生读)咱们一起来(齐读)相机板书:顽强、自信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顽强

14、让我30年都不曾忘怀。让我们再次去体会:(齐读)有一次,要点二:品“漾”。出示风筝图你们看,刘老师已把自己的风筝放上了蓝天,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心情如何?(高兴)你哪儿观察出来的?(刘老师脸上有微笑)从书上找到这句(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 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本文指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十分投入,已经完全沉浸在那小小的风筝带给自己的快乐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内心的欢乐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过渡:刘老师多么乐观、自强不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追求! 此时

15、,刘老师微笑着放飞、追赶风筝,他放飞、追赶的只是风筝吗?(理想)刘老师有哪些理想呢?( 这些风筝可能是什么?)(预设:1、他在想这只小燕子,多可爱,多自在。2、他在想这只小燕子不就是我吗?多快乐,多自由。) 师:对!此时,他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他还会将风筝想成谁? 3、他想到这风筝就是我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茁壮成长。师:你想得太对了,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一只理想的风筝。(指着课题说)小结。那时候的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自己的生命的强壮和力量。(指着板书)刘老师以自己的乐观、幽默、敬业、坚强、顽强、自信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指着课题齐说)过渡:时间飞逝,一晃三十年。三、拓展延伸,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