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51506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热器一般设计要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压比热容 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种物质的“定压比热容”,用符号Cp表示,国际制单位是:J/(kgK)。因为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气体一定要膨胀而对外作功,除升温所需热量外,还需要一部分热量来补偿气体对外所作的功,因此,气体的定压比热容比定容比热容要大些。由于固体和液体在没有物态变化的情况下,外界供给的热量是用来改变温度的,其本身体积变化不大,所以固体与液体的定压比热容和定容比热容的差别也不太大。因此也就不需要区别了。知道密度怎么换算空气的定压比热容和常压体积比热容啊【热容量】系统在某一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

2、)的热量叫做这个系统在该过程中的“热容量”。如果在一定的过程中,当温度升高T时,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为Q,那么在该过程中该系统的热容量为 热容量的单位是焦耳/开。系统的热容量与状态的转变过程有关。在提到系统或物质的热容量时,必须指明状态的转变过程。系统的热容量还与它所包含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不同过程的热容量不同。 为计算简便,常用水当量的概念,如某系统的热容量与多少克水的热容量相等,即称该系统的水当量为多少克。所以任何系统的热容量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水当量。 通常规定,系统吸收的热量为正值,而释放的热量为负值,故在系统吸收热量引起温度升高时,热容量为正值。也有的系统,如饱和水蒸气,在温度升高时,

3、释放热量,故其热容量为负值。 【比热容】即比热。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开)(曾用的单位还有卡/(克)、千卡/(千克)等)在国际单位制中,能量、功、热量的单位统一用焦耳,因此比热容的单位应为J/(kgK)。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的吸热(或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即使是同种物质,由于所处物态不同,比热容也不相同。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K),而结成冰以后的比热容则为2.1103J/(kgK)。比热容是热学中

4、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热量、温度、质量三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即C= 压强和体积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水的比热容,只有当温度从14.5上升到15.5时,它的比热容才等于4.2103J/(kgK),在其他温度间隔,水的比热容不一定等于4.2103J/(kgK)但由于差别很小,可不加考虑。其他物质在温度改变时,比热容也有很小的变化。比热容表中所给的数值都是这些物质的平均值。气体的比热容和气体的热膨胀有密切关系,在体积恒定与压强恒定时不同,故有定容比热容和定压比热容两个概念。但对固体和液体,二者差别很小,一般就不再加以区分。 【定容比热容】在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叫

5、做该种物质的“定容比热容”。 【定压比热容】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种物质的“定压比热容”。因为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气体一定要膨胀而对外作功,除升温所需热量外,还需要一部分热量来补偿气体对外所作的功,因此,气体的定压比热容比定容比热容要大些。换热器管程及壳程的流动阻力,常常控制在一定允许范围内。若计算结果超过允许值时,则应修改设计参数或重新选择其他规格的换热器。按一般经验,对于液体常控制在104105Pa范围内,对于气体则以103104Pa为宜。此外,也可依据操作压力不同而有所差别,参考下表。4 E& d& E% s! p/ a6

6、 J0 G换热器的合理压力降:较高的压降值导致较高的流速,因此会导致较小的设备和较少的投资,但运行费用会增高,较低的允许压降值则与此相反。所以,应该在投资和运行费用之间进行一个经济技术比较。在下表中给出了常用的换热器的压降值,可供计算时参考。: S* r9 S- g& vG V管壳式换热器、空冷器和套管式换热器7 n 1 J( n* h3 5 a5 t& IDf; 物 流) C( i3 z* K X& U$ W) r p& l M: T8 T2 m压2 or# b$ l% n0 I6 v w降 值气体和蒸汽(高压)- G+ Z. g, k; K2 G8 N& F& E: i1 u/ M/ ,

7、K/ j# h& n5 U4 P35 70Kpa气体和蒸汽(低压)2 B! ; C W/ ; m; . A15 35Kpa气体和蒸汽(常压)3.5 14Kpa 蒸汽(真空) 3.5Kpa& s+ U. & Q) I; y1 J: T# h蒸汽(真空塔冷凝器)0.4 1.6Kpa液体. H: i) J- D8 U6 N/ H6 r/ m0 m0 |70 170Kpa$ b( E) 7 F# u( l, B& RF型壳体,壳侧压降: S: l( t) I! EE35 70Kpa(Max.)+ c$ w5 z: / j/ q0 s板翅式换热器 l- 9 8 z$ m t: 0 o# j 物流& i)

8、 # Pe% U; ) O压4 7 |4 l: % o3 Y* H+ U! U降值气体和蒸汽5 20Kpa;液体20 55Kpa5 U0 A3 _; Wy/ z: G; ! s+ # N7 x. e+ Y+ J对管壳式换热器也可按下表选取合理的压力降操作情况1 H2 l- P& f l操作压力合理的压力降+ M( P) J* a) ; Y减压操作P0 100Kpa(abs)1 S5 M( a/ y2 B) N/ D* P/10低压操作P0 70Kpa(表)P/2P70 1000Kpa(表)c$ nK; U) ) m. |9 1 Q1 X35Kpa; c9 b2 X$ j3 c5 M0 L中压操

9、作(包括用泵)P1000 3000Kpa(表); i$ I( _2 x: b& s 5 % q& P0 d- s: : ) l35 180Kpa较高压操作K2 w - s; IP3000 8000Kpa(表)70 250Kpa 其实不用这么复杂,一般换热器的压降要求是0.35公斤,如果介质为润滑油压降要求为1-2公斤,其余特殊的压降要求业主方技术人员会提出的对容器而言,压降是在同一腔体内的压力差,压差一般指不同腔体间的压力差换热器压力降参考值表操作压力P(MPa) 压力降P(MPa)00.1(绝压) P/101 Z. a, t( ?6 4 y Q* a00.07(表压,下同) P/26 V.

10、A8 J. a0.071.0 0.035! X: E7 s5 j; 1.03.0 0.0350.187 V& T4 H( g q3.08.0 0.070.25不管什么形式换热器,在传热的过程中,因为介质流过换热器的时候必然会有一定的阻力,所以介质出口压力肯定低于原来的进口压力,进出口介质的压力差即为换热器的压降;但是为了强化传热,我们会在流动通道内设置一些扰流元件,从而增加湍动程度,进而达到强化传热,那么在强化的过程中,压力降就更大,所需的动力就更大,所以绝对不能让压降太大,为了考虑成本和效益以及能量的损失,就提出了允许压降,把压力降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当然,这没有什么绝对的,有时必须有取舍。容

11、许压降往往是整个工艺要求的而不是换热器本身要求的,举例:. B0 L+ _8 - c# e) U压力为 0.13 kPa(A)的液体,经过换热器后要进入蒸馏塔。蒸馏塔的压力是0.11 MPa(A),, s% ?0 n( v9 w D那么换热器的压降就不能高于 0.02 MPa(A),否则换热后流体压力低,进不了塔,要设泵,, u: I! k, T r& y增加了设备不是很麻烦?尽量避免。压降低于 0.02 MPa(A),就是这个换热器设计的硬性要求。 na1 E6 W4 w8 n+ t9 B: Y这种要求在工业设计中比比皆是,设计人员是从工艺全局看问题,提要求。设备人员一般看不了这么远。管壳式

12、换热器允许压力降范围,按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的P18表2-2如下, T$ v 0 W: e$ TN/ n# op 换热器的操作压力 Pa 允许的压力降 Pa p105(a) p=0.1xp% r7 K. ) L, L* 1 PN p=0105(g) p=0.05xpC( j. _( f( ; p=105(g) p5x104 p这只给出的是大概范围,重要的是工艺计算来确定合理的满足单元操作的压力降。9 I! . b# N8 P8 K./ # l- r( OU2 g; Q* v& w. m根据钱颂文老师主编换热器设计手册,管壳式换热器的压降一般是控制:0 EK T6 w/ - 2 a工艺物流的压

13、力 MPa 允许压力降P MPa 真空 0.01 0.1-0.17 0.004-0.034 0.17 0.034(1)敏化处理:18-8钢系列的奥氏体不锈钢在450850(此区间常称为敏化温度)短时间加热,使其具有晶间腐蚀倾向。这是因为碳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很大影响。奥氏体不锈钢在经400850的温度范围内(敏化温度区域)时,会有高铬碳化物(Cr23C6)析出,当铬含量降至耐腐蚀性界限之下,此时存在晶界贫铬,会产生晶间腐蚀,严重时材料能变成粉末。该方法一般只在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时采用。. W) z9 o?! w% j* a E) w) _; j J5 X% u* (2)固溶热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100左右,使碳化物相全部或基本溶解,碳固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使碳达到过饱和状态(碳已经稳定了,没有能力和机会与铬形成高铬碳化物)。2 h/ x! L: K. V5 X% F1 B2 / N& ( z H(3)稳定化处理:为避免碳与铬形成高铬碳化物,在奥氏体钢中加入稳定化元素(如Ti和Nb),在加热到875以上温度时,能形成稳定的碳化物。这是因为Ti(或Nb)能优先与碳结合,形成TiC(或NbC),从而大大降低了奥氏体中固溶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