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51072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秉笔直书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线王小学课题研究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教学设计课题秉笔直书执教者郭向绒教材分析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解法教 学 过 程导 入交流资料,鼓励提问。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提 出 问 题 解决问题1、 围

3、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3、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1、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

4、。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重点体会“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理解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

5、时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深刻体会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品格。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拓展延伸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

6、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总 结回顾课文,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摘抄重点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板 书 设 计秉笔直书 崔杼 伯仲 叔季 南史氏 (残暴、蛮横) 刚直不阿、秉笔直言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想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