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50990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IS基本概念诵记_9.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GIS基本概念诵记 第九章 数字地形模型(DTM)与地形分析1, 数字地形模型(DTM, 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 数字地形模型中地形属性为高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高程是地理空间中的第三维坐标。由于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都是二维的,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必要的补充。DEM通常用地表规则网格单元构成的高程矩阵表示,广义的DEM还包括等高线、三角网等所有表达地面高程的数字表示。从数学的角度,高程模型是高程Z

2、关于平面坐标X,Y两个自变量的连续函数,数字高程模型(DEM)只是它的一个有限的离散表示。 DEM的表示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DEM最主要的三种表示模型是:规则格网模型,等高线模型和不规则三角网模型。1.1 规则格网模型 规则网格,通常是正方形,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等规则网格。规则网格将区域空间切分为规则的格网单元,每个格网单元对应一个数值。数学上可以表示为一个矩阵,在计算机实现中则是一个二维数组。每个格网单元或数组的一个元素,对应一个高程值。对于每个格网的数值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是格网栅格观点;第二种是点栅格观点,认为该网格单元的数值是网格中心点的高程或该网格单元的平均高程值。优点:可以

3、很容易地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特别是栅格数据结构的地理信息系统。它还可以很容易地计算等高线、坡度坡向、山坡阴影和自动提取流域地形,使得它成为DEM最广泛使用的格式。缺点:格网DEM的缺点是不能准确表示地形的结构和细部,为避免这些问题,可采用附加地形特征数据,如地形特征点、山脊线、谷底线、断裂线,以描述地形结构。格网DEM的另一个缺点是数据量过大,给数据管理带来了不方便,通常要进行压缩存储。1.2 等高线模型 等高线模型表示高程,高程值的集合是已知的,每一条等高线对应一个已知的高程值,这样一系列等高线集合和它们的高程值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地面高程模型。等高线通常被存成一个有序的坐标点对序列,可以认为是一

4、条带有高程值属性的简单多边形或多边形弧段。等高线通常可以用二维的链表来存储。另外的一种方法是用图来表示等高线的拓扑关系,将等高线之间的区域表示成图的节点,用边表示等高线本身。1.3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它既减少规则格网方法带来的数据冗余,同时在计算(如坡度)效率方面又优于纯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TIN模型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 TIN的数据存储方式比格网DEM复杂,它不仅要存储每个点的高程,还要存储其平面坐标、节点连接的拓扑关系,三角形及邻接三角形等关系。

5、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图9-5)。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X,Z坐标。1.4 层次地形模型(Layer of Details,LOD)是一种表达多种不同精度水平的数字高程模型。层次地形模型允许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选择不同精度的地形模型。2. DEM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1 不规则点集生成TIN 将该点集转成TIN,最常用的方法是Delaunay三角剖分方法。1)利用P

6、中点集的平面坐标产生Delaunay三角网;2)给Delaunay三角形中的节点赋予高程值。生成TIN的关键是Delaunay三角网的产生算法。Delaunay三角形产生准则的最简明的形式是:任何一个Delaunay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内部不能包含其它任何点。2 格网DEM转成TIN格网DEM转成TIN可以看作是一种规则分布的采样点生成TIN的特例,其目的是尽量减少TIN的顶点数目,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地形信息,如山峰、山脊、谷底和坡度突变处。规则格网DEM可以简单地生成一个精细的规则三角网,针对它有许多算法,绝大多数算法都有两个重要的特征:1)筛选要保留或丢弃的格网点;2)判断停止筛选的条件。其中

7、两个代表性的方法算法是保留重要点法和启发丢弃法。保留重要点法 它是通过比较计算格网点的重要性,保留重要的格网点。重要点(VIP,Very Important Point)是通过3*3的模板来确定的,根据八邻点的高程值决定模板中心是否为重要点。格网点的重要性是通过它的高程值与8邻点高程的内插值进行比较,当差分超过某个阈值的格网点保留下来。被保留的点作为三角网顶点生成Delaunay三角网。启发丢弃法(DHDrop Heuristic)该方法将重要点的选择作为一个优化问题进行处理。算法是给定一个格网DEM和转换后TIN中节点的数量限制,寻求一个TIN与规则格网DEM的最佳拟合。首先输入整个格网DE

8、M,迭代进行计算,逐渐将那些不太重要的点删除,处理过程直到满足数量限制条件或满足一定精度为止。3等高线转成格网DEM使用局部插值算法,如距离倒数加权平均或克里金插值算法,可以将数字化等高线数据转为规则格网的DEM数据,但插值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许多不令人满意的结果。结果导致在每条等高线周围的狭长区域内具有与等高线相同的高程,出现了“阶梯”地形。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使用针对等高线插值的专用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最好把等高线数据点减少到最少,增加标识山峰、山脊、谷底和坡度突变的数据点,同时使用一个较大的搜索窗口。4利用格网DEM提取等高线在利用格网DEM生成等高线时,需要将其中的每个点视为一个几何

9、点,而不是一个矩形区域,这样可以根据格网DEM中相邻四个点组成四边形进行等高线跟踪。其方法类似于后面描述的利用TIN提取等高线。5 TIN转成格网DEMTIN转成格网DEM可以看作普通的不规则点生成格网DEM的过程。方法是按要求的分辨率大小和方向生成规则格网,对每一个格网搜索最近的TIN数据点,按线性或非线性插值函数计算格网点高程。3 DEM的建立1 DEM数据采集方法1)地面测量利用自动记录的测距经纬仪(常用电子速测经纬仪或全站经纬仪)在野外实测。这种速测经纬仪一般都有微处理器,可以自动记录和显示有关数据,还能进行多种测站上的计算工作。其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串行通讯,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2)

10、现有地图数字化利用数字化仪对已有地图上的信息(如等高线)进行数字化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数字化仪有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和扫描数字化仪。3)空间传感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结合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进行数据采集。4)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这是DEM数据采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附有的自动记录装置(接口)的立体测图仪或立体坐标仪、解析测图仪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人工、半自动或全自动的量测来获取数据。4 DEM的分析和应用1地形曲面拟合DEM最基础的应用是求DEM范围内任意点的高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形属性分析。曲面拟合方法可以看作是一个已知规则格网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的特例,距离倒数加权平均方法,克里金插值方法,样

11、条函数等插值方法均可采用。2立体透视图从一个空间三维的立体的数字高程模型到一个平面的二维透视图,其本质就是一个透视变换。将“视点”看作为“摄影中心”,可以直接应用共线方程从物点(X,Y,Z)计算“像点”坐标(X,Y)。调整视点、视角等各个参数值,就可从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绘制形态各不相同的透视图制作动画。3通视分析 通视分析是指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研究某一区域通视情况的地形分析。根据问题输出维数的不同,通视可分为点的通视,线的通视和面的通视。点的通视是指计算视点与待判定点之间的可见性问题;线的通视是指已知视点,计算视点的视野问题;区域的通视是指已知视点,计算视点能可视的地形表面区域集合的问题。点对

12、点通视基于格网DEM的通视问题,为了简化问题,可以将格网点作为计算单位。这样点对点的通视问题简化为离散空间直线与某一地形剖面线的相交问题。(图9-13)已知视点V的坐标为(x0,y0,z0),以及P点的坐标(x1,y1,z1)。DEM为二维数组ZMN,则V为(m0,n0,Zm0,n0),P为(m1,n1,Zm1,n1)。计算过程如下:(11)使用Bresenham直线算法,生成V到P的投影直线点集x , y,K=|x , y|, 并得到直线点集x , y对应的高程数据Zk, ( k=1,.K-1 ),这样形成V到P的DEM剖面曲线。(12)以V到P的投影直线为X轴,V的投影点为原点,求出视线在

13、X-Z坐标系的直线方程: (0kHk,则V与P不可见,否则可见。点对线通视点对线的通视,实际上就是求点的视野。基于格网DEM点对线的通视算法如下:(21)设P点为一沿着DEM数据边缘顺时针移动的点,与计算点对点的通视相仿,求出视点到P点投影直线上点集x, y,并求出相应的地形剖面x, y, Z(x, y)。(22)计算视点至每个与Z轴的夹角:(23)求得。对应的点就为视点视野线的一个点。(24)移动P点,重复以上过程,直至P点回到初始位置,算法结束。3)点对区域通视点对区域的通视算法是点对点算法的扩展。与点到线通视问题相同,P点沿数据边缘顺时针移动。逐点检查视点至P点的直线上的点是否通视。一个

14、改进的算法思想是,视点到P点的视线遮挡点,最有可能是地形剖面线上高程最大的点。因此,可以将剖面线上的点按高程值进行排序,按降序依次检查排序后每个点是否通视,只要有一个点不满足通视条件,其余点不再检查。基于格网DEM的通视问题,为了简化问题,可以将格网点作为计算单位。这样点对点的通视问题简化为离散空间直线与某一地形剖面线的相交问题。(图9-13)已知视点V的坐标为(x0,y0,z0),以及P点的坐标(x1,y1,z1)。DEM为二维数组ZMN,则V为(m0,n0,Zm0,n0),P为(m1,n1,Zm1,n1)。计算过程如下:(11)使用Bresenham直线算法,生成V到P的投影直线点集x ,

15、 y,K=|x , y|, 并得到直线点集x , y对应的高程数据Zk, ( k=1,.K-1 ),这样形成V到P的DEM剖面曲线。(12)以V到P的投影直线为X轴,V的投影点为原点,求出视线在X-Z坐标系的直线方程: (0kHk,则V与P不可见,否则可见。点对线通视点对线的通视,实际上就是求点的视野。应该注意的是,对于视野线之外的任何一个地形表面上的点都是不可见的,但在视野线内的点有可能可见,也可能不可见。基于格网DEM点对线的通视算法如下:(21)设P点为一沿着DEM数据边缘顺时针移动的点,与计算点对点的通视相仿,求出视点到P点投影直线上点集x, y,并求出相应的地形剖面x, y, Z(x, y)。(22)计算视点至每个与Z轴的夹角:(23)求得。对应的点就为视点视野线的一个点。(24)移动P点,重复以上过程,直至P点回到初始位置,算法结束。 点对区域通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