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507463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亳州市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谯城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谯城区简介: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公顷,人口158万,全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 谯城区经济概况: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81亿元,是2006年的2.3倍,人均GDP实现了翻一番;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是2006年的5倍多;完成固定

2、资产投资83亿元,是2006年的4.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实现了翻一番;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是2006年的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0.8:27.9:41.3优化调整为25.6:39:35.4,二产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实施工业项目176个,完成投资42亿元;财政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0%、17.9%、20%。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32家, 2011年完成增加值35.5

3、亿元,是2006年的3.7倍。目前,全区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1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亿元,4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2011年谯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0元,是2006年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095元,是2006年的2.13倍。谯城区2012年发展目标:谯城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力争达到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力争全年引进项目22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5亿

4、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引进区外资金120亿元。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1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2012年计划实施新建续建项目23个,总投资9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3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6个,投资23.4亿元;续建项目7个,投资7.6亿元。2012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增长9.6%;粮食总产量93万吨以上,增长5%;肉蛋奶总产量15.5万吨,增长5%;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50亿元,增长25%,力促农民收入倍增。谯城区外出务工情况及收入情况:根据安徽省人社厅资料:2010年安徽外出务工人数总数达1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50万的21.8%。按照经济发

5、展水平,谯城区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肯定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应该在25%-26%左右,谯城区现有人口人口158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在40万人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0年资料:外出务工人员中22.9%外出人员在省内就业,77.1%的外出人员在省外就业,外出就业在县外省内的人均月工资水平1861元,外出就业在省外的人均月工资水平2086元。性别和年龄构成:外出农民工以已婚青年男性为主。分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3.38%,女性占36.62%。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9-22,23-25,26-30,31-40,41-50年龄段农民工分别占18.75%、14.69%、18.96%

6、、23.70%、15.96%。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农民工占62.60%,未婚农民工占34.88%。文化程度构成:外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在外出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94%、8.52%、69.66%、11.35%、4.23%、4.30%。谯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化:一、经济发展指标规划:十二五期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 二、

7、经济结构发展规划: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提效,二产提速,三产提质,二、三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7:50:3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5个百分点。三、城镇化发展规划:城镇建设突飞猛进。主城区、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力争“十二五”末突破47%。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收入规划:“十二五”期间储备项目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计划累计引进区外资金500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十二五”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30000元和10000元。 五、城市发展规划:1、加快涡北新城建设。高起点规划设计,全面启动涡北约13.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城市综合功能区、特色产业物流区、休闲养生的宜居区。2、南部新区建设,307省道以西,宋汤河以东,南二环以北,规划用地总面积为24.9平方公里。空间结构确定为“一心、三组团、四轴、四带”。 “一心”为新区中心,是南部新区的公共设施集中的中心,以希夷大道和南一环路交叉口为中心的区域,集中了南部新区的商业金融、商务公寓、文化休闲等重要设施。三组团是以汤王大道和京九铁路为界,将规划地区分为三个组团,即西部工业组团、中部综合组团和

9、东部综合组团。 “四轴”为沿希夷大道、世纪大道、古井大道和南一环路城市发展轴。希夷大道和世纪大道是从现状城区延伸出来的发展轴线,也是联系规划区与城市的重要通道。 “四带”为沿东西向的凤尾沟、南北向的宋汤河、龙凤新河和京九铁路沿线绿化景观带。其中沿凤尾沟和凤新河主要为公共绿地、街头绿带和滨水绿带,同时串联规划区的公园。京九铁路绿化景观带主要为生态防护绿带。六、建设特色小城镇: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引导建设各具特色的精品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带动乡镇经济快速突破。 1、工业主导型城镇。古井、十八里、魏岗、大杨等乡镇大力发展工业,构建多层次工业产业体系,增强对全区

10、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2、旅游主导型城镇。大力发展城父等乡镇旅游业,建设一批农家乐、水上游乐园等旅游项目。3、农贸主导型城镇。大力发展颜集、芦庙、牛集、张店等北部乡镇的蔬菜、烟叶种植和特色养殖,壮大木材加工产业。4、城郊服务型城镇。大力发展十九里镇、赵桥乡、十河镇、华佗镇等城郊服务型城镇。十九里镇发挥中药材种植优势,打造道地中药材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基地。十河镇、赵桥乡、华佗镇抓住南部新区和北部新城规划建设机遇,努力打造全市精品“卫星镇”。七、支柱产业发展规划:1、以药兴区战略。全力打造安徽(亳州)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加工制造基地、集散基地,

11、努力培育药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新医药,引导药企走精深加工之路,进一步完善制药工业体系,将中医药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点产业。2、工业突破战略。(1)依托千年酒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实施白酒振兴计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改造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提升白酒产业整体发展水平。(2)推动传统的“初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将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包括:粮食精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养生食品加工、木制品生产等。(3)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主攻市场前景广阔、增长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新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加工、电子信息、印刷包装、新能源、医药设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