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探究.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502160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探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探究 1.1投入缺乏,硬件设施差。需要强调的是,乡镇农技人员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需要赐予政策与投入的倾斜,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事实上,农技人员市县两级上浮明显偏多,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政府投入较少,硬件设施缺乏,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生活不便。1.2技术等级分布不均。基层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准入制度缺失,进人把关不严,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多,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农技人员各年龄阶段比例不协调,阅历丰富的中年骨干人员比例偏低。非技术人员比重较高,职称普遍较低,技术等级分布不均1。1.3职业训练弱化。基层农技人员工作量大,难以有外出学习时机;更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专业技术

2、性强,农技人员成长过程缓慢,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影响农技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内生动力;职称评审制度不利于基层农技人员晋升,连续训练时机偏少。 2新时期下的农技推广特点 2.1内涵的变化。应当看到,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攀升,农业资源开发、环境承受力接近底线。农业必需走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的进展道路,健全农业体系成为将来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方向。因此,农技推广不能满意生产技术和经营学问的一般性指导,需要更多的现代农业信息及询问效劳,推广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增产增收技术,还应涉及农夫的生产进展与生活改善2。2.2对象的变化。新时期农技推广对象多元化、细分化,既有一般农户又有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内容的变

3、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进展,农技推广内容渐渐从以技术为主向综合效劳转变。综合效劳更多的表达在公共安康、环境爱护等方面。2.4方式的变化。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技推广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农业和互联网联姻,运用数据分析供应信息效劳,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说是技术员、询问师、信息员、效劳员。2.5推广主体的变化。新时期的农技推广不再单纯是政府,而是变成了政府公益性推广机构、涉农龙头企业、农夫合作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推广机构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而且社会化效劳组织更加乐观、活泼、广泛、高效。各推广主体在陕西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推广模式。政府公益型的“平利模式”、连锁经营技企结合的“大荔

4、模式”、公司化高起点运作型的“千阳模式”、高校科研支撑型的“西农大模式”、科研成果集成转化应用型的“安康农科所模式”等,并各自找到了自己发挥作用的宽阔舞台。 3科学做好连续训练学习 3.1树立连续学习理念。不管是行政组织者、训练培训机构实施者、授课实训教师及农技推广人员都要树立连续训练学习新理念,要沉降到农业科技推广一线,从“以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培训“农业人”的“现代化”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学员为主体、以学问为补充、以研讨为平台、以结果为导向,让“互联网+”思维融入培训全过程,打破时空限制。3.2注意丰富性、科学性。连续训练学习内容要注意科学性和丰富性,要以增产增效并重、良

5、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原则,围绕政策、理念、学问、技能、推广方法构建训练培训内容;贯穿产前、产中、加工、流通等农业全业链过程;根据地域特色主导产业,将训练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基层农技人员相结合,组织专题调研,制定训练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精准化的训练培训。3.3实行敏捷的形式。训练培训要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学习的主动参加性,通过分组沟通研讨、实训观摩、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农技人员与专家形成互动与沟通,突出农技人员的参加性、共享性和体验性,使农技人员通过学习成为训练培训的主体。3.4加强学习组织治理。只有加强连续训练学习的组织治理,才能真正提升连续训练学习的实效性。训练学习中要推行首问负责制,加强组织治理、效劳力量建立,确保训练培训效果。探究多元高效的训练培训模式,实施动态流变的训练培训模式;讨论训练培训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因需开展、因材施教,使训练培训工作标准、科学、高效。综上所述,基层农技人员要依据社会主义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的特点,与时俱进,加强连续训练学习,提升自身科技素养,从而加快农技推广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