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501056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现代诗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现代诗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现代诗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现代诗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现代诗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现代诗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现代诗歌.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总结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篇目,明确正确解读现代诗歌文本的方法。对重要的诗歌文本有正确而深入的解读。2. 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有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反思语文教参与其他参考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交者: 江山 (提交时间: 2011-12-29 12:47:25) 答题内容: 在当今现代诗歌解读中,把握诗性与智性的风格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诗歌解读是诗歌作品解读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精神内容的“意”和物质形式的“象”的结合过程,是解读者用独自的方式解读诗人要来传达的内心世界的感情和艺术才情的方式,诗歌解读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

2、方式。正如诗评家徐敬亚说,“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质上,读诗是一种创造。”朱光潜先生认为“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这是从写诗人的角度、思路来给诗歌作的诠释,那么从看诗歌、学诗歌、理解诗歌的人的思路来诠释诗歌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呢?如果说写诗人是在“描绘”的话,作为“学”诗人要“理解”诗的本意就应该去尽可能地还原诗人的“描绘”,即“情”“境”再现。其实,情境再现是我们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情境再现”四个字又显得太过笼统,如何真正地在教学中用好这种方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真正地帮助学生来品

3、读鉴赏诗歌,是我想要探究的问题。我选择了秋天未选择的路使至塞上这三首完全不同风格样式的诗歌来进行研究实践,其中秋天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外国的哲理诗,使至塞上是古代的边塞诗,力求通过对这三首不同风格却又具有典型性的诗歌的教学实践来探索对“情境再现”诗歌教学的真正实践。一、 透过文字,体会意境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现代诗歌。对于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首现代诗歌。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使诗歌阅读较之其他文学样式的阅读有了更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都仍处于过渡阶段。较之于初中高年

4、级学生和高中学生来说,初一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的逻辑性和抽象理解力。而相对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则更为丰富。新课标也认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对于秋天的教学我们完全可采取诗歌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秋天 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

5、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现代诗秋天一共三节,围绕“秋天”这一中心词“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秋景图,语言的画面感强,意象特点鲜明,因此无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还是诗歌的特点来看,从诗歌的画面感来切入,都是再适合不过的。因此,用秋天来实践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很具有典型意义。“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这是我在正式进入文本教学时对学生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一问题里包含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两个方面,其中情感再现是最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结果形式,而意境再现却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但却是前提。对诗歌学习陌

6、生的学生根本无从答起,可以说基本无人主动举手。但通过自由朗读、齐读、配乐范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开始给出“通过想象作者写的事物来体会”“通过把诗人写的内容在脑海中展现出来的方式”“读诗的时候眼前应该出现诗歌中出现的画面”等答案,学生已经“自动”地运用再现诗歌的画面的方式来指导对诗歌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概括出诗歌中所展现的三幅画面,用四五个字给三幅画面取题目,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以外,还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将自己“再造想象”出来的画面甚至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借鉴得出最佳“答案”,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切磋”中得以完善。我发

7、现学生开始自觉地寻找起诗歌中的一些带有明显“情境”色彩的词语,如“露珠”“幽谷”“冷雾”“笛声”等意象,“清冽”“寥廓”等形容词,甚至“栖息”“游戏”“梦寐”等暗含作者情感的词汇,学生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但学生的角度和本身的语文基础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有些人的取的题目注重画面,有些注重情感,而最高“境界”的则是在这四五个字中描绘出画面意境的。而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诗歌,显然,这时候学生的朗读不仅有了画面感,还有了情感性,甚至整体氛围,也就是意境。但如果通过意境再现来学习诗歌所达到的程度只是将诗歌内容“还原”回场景,再转变成自己的理解,那么诗歌学习还停留在“感性”的缺乏诗歌个性的阶段

8、。因此需要进行比较阅读,在秋天这篇课文的后面,教材编写者另附了诗歌秋晨。通过比较,学生通过感受不同画面和意境,来体会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起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来比较两首诗歌,能够由他们看到的画面再现和意境中表述出两者在语言、情感上的区别,也真正达到了诗歌学习“通过文字,体会意境”的要求。二、 缺乏情境,创设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直观形象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都应该去遵循的规律。因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笑霞老师认为“有条件的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用电教媒体,以电、光、声相结合而成的

9、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让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直接感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快教学节奏”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诗歌的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实,在现代诗歌秋天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配乐播放了一系列秋天的画面,其中包括诗歌中所涉及的渔夫晨归、农家丰收等图片,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已经进入了诗歌所要展现的画面中,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秋天的童话,音乐舒缓,使学生能尽快地放松心情,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是课堂意境、氛围营造的第一步。而在课程的最后,我也设置了“自我感秋”的环节,让学生走入文本,然后走出文本。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一分钟,描绘出出现在他们眼中的秋

10、景。这个时候学生所描绘出来的语句与描绘课文画面相比,显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开始表现出诗歌语言的情感性,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甚至开始引用一些诗句来表现自己所要营造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整节课的高潮,由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和学生所表达出的画面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优美和惊人的表现力。然而,根据秋天的文本样式我们可以看出,这本就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具有典型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如果要教学思想性更强的诗歌时,“情境再现”又应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哲理诗或象征意义深远的诗歌时,诗文本身在学生看来缺乏情境,这时“创设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

11、弗罗斯特的一首哲理诗,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将其收编其中。如果说学习秋天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点拨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情境再现来体会理解诗歌的话,那么学习未选择的路时,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

12、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初一学生来说,要靠自己的理解来全面体会诗歌中“路”的内涵,要求有些过高了。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创设”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三种形式来完成:音乐、画面、背景。音乐,诗歌本就可以入乐演唱,因此诗乐本就很具有共同点,所以无论是秋天,还是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我都选择了适当的音乐来让学生从多重感官上来体会理解诗歌。在未选择的路的情境创设中,我选取了journey,一方面出于这首歌给人很大的空间感,另一方

13、面歌词的意味与诗歌有共通之处,当然也是因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首歌曲很多学生都比较熟悉和喜爱,无意间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面,我精心选取了很多有关“路”的画面,有缤纷灿烂的康庄大道,也有偏僻荒芜的林间小道,还有伸向远方的“理想之路”,更有难以抉择的岔路。配上journey的歌词同时呈现,在课前播放,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都能受到一定的熏陶。基本上上课铃未响,所有学生就已经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静静地聆听音乐,观看画面,这为诗歌的正式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氛围,在后面的教学中当学生去体会作者情感、描绘诗歌中的意境时这些音乐和画面就会自主地起到指导作用。背景,都说“诗言志”,“言”谁的“志”?当然是诗人

14、的“志”,因此,写作背景的了解对学习诗歌是必要的环节,也是创设情景中关键的一步,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人所处的“情境”。因此在未选择的路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一段背景资料,“1912年38岁的弗罗斯特为了诗歌毅然放弃了在一所师范院校任教的职业而走上了艰辛的创作道路”。在作者作品介绍时我特别用红字标注这句话,并让学生朗读了一遍,虽然没有说明这样做的意图,但学生已经能感受到老师对这一信息的强调。这个信息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很大,当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诗歌中“选择”的意义时,马上就有学生自觉地运用起这个信息,问题迎刃而解,一下子跨过了“人生抉择”这一大课题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

15、差距所带来的教学“鸿沟”。三种形式的结合,不仅帮助诗歌的学习创设了情境,也创设了一个诗意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有了“诗”的感悟。我观察到,上这堂课时就连班里最调皮的男生回答问题时都开始“慢条斯理”,似乎是怕打破了整堂课的“诗意”似的。 2. 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有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反思语文教参与其他参考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现行几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质量较之以往有明显提高,都着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开放性和弹性”等理念都有突出体现。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指导教师的教,而且能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能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也能“引导学生在课文这一具体的言语作品中学习动态的言语范例,在学生阅读思索这一动态过程中学习语言应用的规律”,1还能体现教和学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但笔者通过对2001年人教版、2004年苏教版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类型、内容、价值取向等的比较分析,发现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