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ulafoy 病.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500388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ieulafoy 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ieulafoy 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ieulafoy 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ieulafoy 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ieulafoy 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ieulafoy 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ieulafoy 病.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病名称Dieulafoy 病 疾病别名Dieulafoy 病变,Dieulafoy 血管畸形,Dieulafoy 胃黏膜糜烂,浅表性溃疡,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胃黏膜下动脉硬化,黏膜下动脉畸形,曲张性动脉瘤,胃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型血管畸形,特殊位置的消化性溃疡,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疾病概述Dieulafoy 病(Dieulafoys disease)又称Dieulafoy 病变(Dieulafoys lesion),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呕血和柏油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前无明显上腹部不适和疼

2、痛,亦无消化道溃疡病史和家族遗传史。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 疾病描述Dieulafoy 病(Dieulafoys disease)又称Dieulafoy 病变(Dieulafoys lesion),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病变是突露于胃肠道腔内活动出血的或黏附血块的动脉,动脉周围无溃疡形成这一特征已成为多数学者共识。Dieulafoy 病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以近端胃最多见。1898 年,Dieulafoy 最早报道了3 例因胃动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的患者,并认为病灶是胃黏膜浅表性溃疡引起胃动脉破裂,出血中断了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此后,Die

3、ulafoy 的名字与胃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联系在一起。早期由于对该病的病理性质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献报道中所用名称不一,如Dieulafoy 血管畸形、Dieulafoy 胃黏膜糜烂、浅表性溃疡、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胃黏膜下动脉硬化、黏膜下动脉畸形、曲张性动脉瘤、胃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特殊位置的消化性溃疡等。1988 年,Saueraber 报道了7例患者,并通过文献复习,详细阐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近年由于内镜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并统一称为Dieulafoy 病。 症状体征Dieulafoy 病的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呕血和柏油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失

4、血性休克;出血前无明显上腹部不适和疼痛,亦无消化道溃疡病史和家族遗传史。 疾病病因Dieulafoy 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过去曾将Dieulafoy 病归为胃动脉瘤,认为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的扩张、破裂所致,但近来病理检查发现Dieulafoy病的血管有内膜、中层和外膜,排除了动脉瘤的可能,也曾认为Dieulafoy 病是先天性动静脉畸形,但研究中未发现动静脉畸形的存在。正常情况下胃壁血供主要来自于胃短动脉,进入胃壁后分支逐渐变细,最终在胃黏膜形成毛细血管系统,但Dieulafoy 病患者胃短动脉分支进入胃黏膜肌层后保持恒定的直径,因而称为恒径动脉。一般认为恒径动脉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恒径动脉

5、与黏膜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正常情况下黏膜下疏松组织使得动脉表面的黏膜自由移动,而Dieulafoy病患者由于Wanken 纤维束将动脉和黏膜固定,形成特定的黏膜易损区,Wanken纤维束与动脉和黏膜的关系可能为先天性所致。黏膜易损区在外界因素刺激下,发生黏膜损伤并引起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随着年龄增大,动脉管径扩张,黏膜萎缩,这种薄弱的环境更易受到损害。因此,Dieulafoy 病灶是由黏膜下恒径动脉和浅表性黏膜糜烂构成。多种因素可促使胃黏膜糜烂和恒径动脉破裂,如大量饮酒、吸烟、胆汁反流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胃蠕动时恒径动脉受压、拉长,蠕动时产生的切割力或机械性损伤亦可引起血管破裂。恒径动脉并不是

6、突然腐蚀破裂,而是由于管壁逐渐变薄、扩张而致破裂,破裂前常有血栓形成。有些研究发现,Dieulafoy 病灶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血管的硬化更易发生破裂,这种现象可以解释Dieulafoy 病的发病年龄偏大。 病理生理Dieulafoy 病的组织病理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病灶小,多呈25mm卵圆形浅表性糜烂,可深达黏膜肌层,在黏膜灶的中央可见直径13mm 动脉突出于黏膜缺损的部位,表面可有血栓附着,病灶周围黏膜无炎症改变,由于病灶小,内镜检查时易于忽视;位置特殊,Dieulafoy 病灶常位于胃贲门部小弯侧,Zanten 报道82%的病灶位于食管与胃连接的6cm 内,81%的病灶位于胃小弯侧

7、,亦有极少数病灶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结、直肠。Dieulafoy 病的病灶在显微镜下的病理特征是:1.胃黏膜浅表性局灶性缺损伴有基底部纤维样坏死。2.在缺损的基底部有较大的动脉,动脉壁增厚;黏膜肌层有扭曲、增生的动脉。3.与黏膜肌层动脉伴随的静脉管径增粗。高倍镜下可见破裂的动脉壁有轻度炎症反应,管腔内纤维血栓形成,动脉管壁黏膜下纤维沉着,胃黏膜肌层增厚,病灶周围黏膜无炎症反应。采用弹力纤维染色发现破裂动脉壁周围弹力纤维组织松解,动脉壁无瘤样扩张,亦无动脉炎的存在。Miko 分析了24 例Dieulafoy 病出血动脉与正常动脉的组织病理区别,发现Dieulafoy 病出血动脉有正常的组织结构,

8、即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下动脉管径正常,血管的增粗主要表现在黏膜肌层,动脉通过Wanken 弹力纤维固定于黏膜,动脉裂口处有黏膜缺损,伴随的静脉亦有破裂。 诊断检查诊断:由于Dieulafoy 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示踪等检查方法有助于Dieulafoy 病的术前诊断,并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部分患者在剖腹探查和尸检病理检查时方能获得诊断。术中诊断:Dieulafoy 病多数是在急诊手术探查时确诊,术中探查胃体表形态正常,未发现消化道溃疡病灶或门静脉高压性食管静脉曲张等出血病因时,应考虑胃黏膜病变所致出血,沿胃大弯侧切开胃壁。吸出胃腔内大量积血和血凝块,仔

9、细检查胃黏膜有无出血性病灶,若未发现胃黏膜明显病变如血管瘤等,应注意检查贲门区胃黏膜。一般情况下,Dieulafoy 病患者胃黏膜正常,黏膜表面无静脉曲张,仅在胃贲门区小弯侧可见活跃的出血点,仔细观察发现胃黏膜有针尖圆点样浅表性糜烂或黏膜缺损或红疹样隆起,表面有出汗样渗血或喷射样出血,病灶周围黏膜正常;若出血停止,黏膜表面可有血凝块附着,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擦除血凝块即可发现出血点;亦有的病灶表现为胃黏膜浅表性缺损的中央有小动脉突出于胃腔,且有活动性出血;探查一旦发现胃黏膜浅表性局限性病灶伴有活动性出血,即可考虑为Dieulafoy 病,只要充分认识Dieulafoy 病的特殊位置和病理特征,术中

10、探查即可获得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查:1.大便潜血实验可为阳性。2.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总量下降。其他辅助检查:1. 内镜 内镜的诊断取决于检查者对Dieulafoy 病的认识和经验。Dieulafoy 病在内镜下的表现不一,主要特征是:贲门区胃黏膜局灶性缺损伴有喷射样出血;胃黏膜浅表性凹陷,缺损中间有血管行走,表面有血凝块附着;偶尔可见小血管突出正常黏膜的表面,且有搏动性出血。内镜对Dieulafoy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报道确诊率仅为37%。在病灶活动性出血,胃腔内大量积血或血凝块掩盖了出血点,内镜难以发现病灶;即使出血停止,较小的病灶也易于忽视。2.选择性血管造影 对Dieulafoy 病

11、的确诊率为20%30%,Burham 报道9例术前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患者,仅3 例获得确诊。Dieulafoy 病的血管造影特征为:造影剂经胃左动脉进入胃近端,迅速从黏膜点状糜烂区进入胃腔,动脉形态正常,没有动脉瘤的形成或动静脉分流的存在。但是,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必须在有活动性出血时才能成功地表示出血的部位,若出血停止,可考虑将导管留置在血管内24h,一旦有出血即行造影可望获得诊断。一般认为,Dieulafoy病患者经多次内镜检查仍阴性,可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3.核素检查 采用99Tc-红细胞示踪技术诊断Dieulafoy 病已有成功的报道,在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12、均未发现出血点时,99Tc-红细胞检查有助于发现出血点。 鉴别诊断在诊断Dieulafoy 病时应注意与Malloy-Weiss 撕裂和出血性胃血管扩张鉴别。 治疗方案(查看内容) Dieulafoy 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可选择内镜治疗、选择性胃左动脉栓塞和手术治疗。1.内镜治疗 多数Dieulafoy 病患者经内镜治疗可获得成功。文献报道内镜止血成功率达96%。内镜治疗的方法有注射疗法,热探头、微波、高频电凝、激光等热治疗和止血夹、圈套器等器械治疗。(1)注射治疗:是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有人试

13、用l%乙氧硬化醇内镜下注射。局部注射后黏膜组织水肿,增高出血灶周围压力,压迫血管,促使血管内血栓形成,注射肾上腺素还可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作用。注射方法: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灶并充分暴露出血部位,经内镜活检孔道送入内镜注射针,同时将选用药物先灌注内镜注射针管内,距出血血管12 mm处,分35 点注射,深度23mm,有效为新鲜血液变黑,然后用冰水冲洗血凝块,必要时补充注射。常用药物有:无水乙醇:每点宜0.10.2ml,总量12ml。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或1%乙氧硬化醇,每点注0.20.5ml,总量24ml。高张钠-肾上腺素液(HSE):每点0.5ml,总量不超过10ml。注射硬化剂和

14、无水乙醇的不良反应有溃疡形成,注意掌握剂量和深度。(2)热探头凝固治疗:热探头凝固止血是将特制的热探头,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胃内,在直视下接触出血灶,使蛋白质凝固而止血,在内镜直视下,热探头对准出血灶,注水冲洗病变表面的血凝块。然后将热探头轻压于出血灶,并行热凝固。病变组织颜色变苍白后,注水使探头冷却并与凝固组织分离。如仍有出血,可反复几次,直到出血停止。止血后,观察数分钟,确定再无出血时,即可退出内镜。热探头凝固止血方法简单,疗效确实、安全,仪器价格远较激光器低廉。(3)微波凝固治疗: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是集中微波能量于一小的区域,使组织蛋白凝固而达到止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使用输出波长12c

15、m,频率2450MHz,功率100w 的微波。在内镜直视下,微波探头对准并轻压出血灶,行微波凝固。功率调整在4050w(5060mA),凝固时间在1020s,致病变组织颜色变苍白、出血停止即可。应用微波凝固止血后,组织修复多在24 周内完成。内镜下微波凝固止血操作简便,设备造价低廉。(4)高频电凝治疗:利用高频电流在局部组织产生热效应,使蛋白质凝固,血管栓塞达到止血目的。电凝治疗对组织损伤少,只有在明确出血点时方能应用,大量出血影响电凝的止血效果。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后,即连接高频电源,并在病人小腿部放电极板,试验确定通电正常。凝固电流强度通常选用2 或3,时间12s。选用合适探头,在内镜直视

16、下将电凝头按压在出血部位,接通凝固电流,可反复数次,直至组织发白出血停止。止血后,观察数分钟,确无再出血,可退出电凝头及内镜。电凝后电极与灼焦组织黏附在一起,若用力牵拉探头易带下焦痂组织,引起再出血。因而在去除电凝头时,必须先停止通电,以防止继发性出血。高频电凝止血操作简单,适用于喷射状出血、活动性渗血、有半球型血管显露及散在的出血点等各种出血情况。(5)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照射组织表面被吸收后可转变为热能的原理,被照射局部组织吸收光能后即产生高温,使蛋白凝固,水分汽化,达到光凝止血目的。内镜检查找到出血病灶后,自活检孔道送入石英纤维电极,对准出血病灶,距离0.51.0cm,每次13s,重复照射,至出血灶黏膜发白或呈深棕色表示出血停止。内镜下激光照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