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49959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和化学除草大豆胞囊线虫病 症 状 寄主受病后,根部表现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须根增多。 大豆胞囊线虫病 发生规律 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7-28,10以下不能发育。 防治方法 2.5涕灭威乳剂2.5千克,10克线磷颗粒剂2千克。以上药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 豆芫菁 寄主与危害 豆芫菁主要寄主为大豆,也能危害花生、苜蓿、棉花、马铃薯、甜菜、茄子、番茄等。 豆芫菁 发生规律 2代区第一代成虫5-8月份出现,集中危害早播大豆,以后转移后危害茄子、番茄等蔬菜。第二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转移到蔬菜等寄主上危害,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防治方法 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稀释10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 症 状 成 大豆灰斑病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 发生规律 苗期低温多雨,发病重,常造成缺苗。成株期病害流行与降雨量、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大豆花叶病 大豆花叶病 症 状 典型症状为植株显著矮化,叶片沿叶脉搏褪色,呈现脉症,不久变为 深绿、淡绿相间的花叶。 发生规律 凡种子带毒率高、蚜虫数量大和发生早,高温、干旱年份,大豆发病重。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治蚜,及时淘汰病株。 大豆霜霉病 症 状 大豆

3、霜霉病成株期发病,初在叶片正面产生不规则或圆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后渐成灰褐色。 发生规律 沿江及江南地区的5-6月份和东北、华北等地的7-8月份,气候较为凉爽时,如遇雨水多、湿度大,病害发生普遍,易于流行。 防治方法 可选喷1:1:200倍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次。 大豆黄叶病的防治 近几年,黄叶病在大豆等豆科作物上发病较为广泛,如不及时防治,对作物生长会造成严重危害。如早期发病、叶片发黄、植株矮小、不结荚。中期发病,即使结荚,也无粒,即使有粒,也瘪,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其原因如下:其一,长期施用

4、化肥,农家肥减少,造成土壤板结。其二,近几年来收麦使用联合收割机、焚烧麦茬现象普遍,破坏了土壤表层结构。其三,缺素症状严重:如铁、钙等。其四、细菌感染以上是黄叶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黄叶病的类型可归纳为:缺素型、细菌型、缺糖型等,长期连阴雨、光合作用差造成植物缺糖;出现黄叶,使之早衰、落叶、落化、不结果造成减产。防治措施:1、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结构;2、平衡配方施肥、补充微量元素(锌、铁、硫、钙);3、禁收麦茬、保护土壤结构;4、当黄叶病发生时可喷药微肥,每亩喷硫酸锌2两,配杀菌剂“保治达”一袋;植物调节剂“绿风95”或“三日灵”、“惠满丰”(任选一种),食用红糖2两,喷后三天变绿,恢复正常。豇

5、豆类螟 豇豆类螟 寄主与危害 主要寄主有豇豆、菜豆、芸豆、豌豆、绿豆、刀豆、扁豆、大豆、水豆等豆科蔬菜。 发生规律 豇豆类螟喜高温潮湿的环境,田间搭架、浇水都会使危害加重。 防治方法 在花荚期防成虫及初孵幼虫,可用10除虫精乳油3000倍液,2.5活捕菊酯、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豆天蛾 寄主与危害 主要寄主为大豆,也能危害绿豆、豇豆、刺槐等。 豆天蛾 发生规律 雨水对豆天蛾的发生影响很大,若6-8月份雨量适中,分布均匀,有利于其发生;但雨水过多,发生期推迟,过于干旱对其发生也不利。 防治方法 掌握幼虫3龄前施药。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

6、5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 寄主与危害 大豆食心虫食性单纯,仅危害大豆。 发生规律 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化蛹期间若雨水较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 防治方法 用2杀螟松粉剂喷粉,可防治成、幼虫和其他害虫。 大豆卷叶螟 大豆卷叶螟 寄主与危害 主要寄主为大豆。 发生规律 多雨湿润的气候适于大豆卷叶螟的发生,干旱年份则发生较少。 防治方法 当卵孵化率达50时,或田间开始开始出现卷叶时,进行第一次喷药,可用50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豆秆黑潜蝇豆秆黑潜蝇 寄主与危害 豆秆黑潜蝇寄主除大豆

7、外,还有赤豆、绿豆、四季豆、大青豆等豆科植物。 发生规律 在黄淮流域,6月上旬降雨量多于30毫米,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雨量多于40毫米,如有一定虫源基数,则易重发。 防治方法 在豆初花期,防治成虫兼治初孵幼虫。可用50杀螟松、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大豆害虫黄腹灯蛾的发生与防治 黄腹灯蛾的幼虫称毛毛虫、叶毛虫,是危害大豆的一种主要苗期害虫。同时,这种害虫还可危害玉米、谷子、向日葵、蔬菜、杂草和果树等。 1、形态特征。黄腹灯蛾的成虫体为白色,前翅散生许多黑色斑点,腹部和背部均为黄色,每节中央有一黑斑,两侧各有两黑斑,足上有黑色条纹,股节为黄色;卵为半球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成灰黄色;

8、幼虫背面和腹面均为土黄色,背面有灰色或灰褐色纵带,密生棕黄色至黑褐色长毛,腹足土黄色;蛹为深棕色较粗短,茧土黄色裹有较多的幼虫脱落的体毛。 2、生活习性。黄腹灯蛾在各地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茧中越冬,翌年6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在作物或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有趋光性。成虫羽化3-4天开始交配后,将卵产于作物上、中部叶片的背面,约经5-6天开始孵化为幼虫。初孵化的幼虫为群体危害,稍长大后即可分散危害。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中、下旬,有假死性,善于爬行,3-4龄的幼虫每分钟可爬行5-7米,6-7龄的幼虫每分钟可爬行10-14米。这种害虫受惊运后立即钻进土缝里或草棵底下躲藏起来。 3、危害

9、症状。黄腹灯蛾以幼虫危害作物的叶片,昼夜均可出来取食,仅在中午炎热时停食1-2小时,而以夜间、早晨和傍晚取食为最甚。一般在幼虫刚孵化后约经40-50分钟就开始啃食叶肉,5龄以后幼虫食量猛增,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使叶面呈现枯黄斑痕,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甚至连幼茎全被吃掉,然后则转移到附近的大豆田里继续进行危害,一头幼虫在一生中可吃掉大豆叶28-37片,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毁种。 4、防治方法。对黄腹灯蛾的防治主要应注意三点, 一是要在幼虫的幼龄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因虫龄过大时防治效果不佳。二是要在早晨和傍晚幼虫活动猖狂时喷洒农药。三是要搞好联防,因这种害虫爬行非常快,发生危害时各户要同时喷洒农药

10、,才能防止转移和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4.1 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针对黄腹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安装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的产卵量。 4.2 进行秋深翻。消毁黄腹灯蛾越冬的老窝,减少虫源。 4.3 及时清除被危害田的四周杂草,或挖沟阻移。当发现有幼虫往大豆田里迁移时,可在大豆田的周围挖沟,沟内撒些农药即可杀死黄腹灯蛾。 4.4 农药防治。喷洒2.50%敌百虫粉或5%西维因粉,也可喷撒甲基1605粉,每亩用药1.50-2千克;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幼虫龄期大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亩用药液25-30千克。

11、苜蓿夜蛾的发生与防治 苜蓿夜蛾又名甜菜夜蛾,杂食,主要危害大豆、豌豆、芸豆、甜菜、菠菜等。该虫具假死性和吐丝、卷叶的特性,三龄以后叶片张开时,已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防治起来十分困难,类似于棉铃虫,往往是当天晚上打药虫不见了,但第2天又满地皆是,群众称之为神虫,今后几年可能要上升为阜阳市的主要害虫。 1、田间识别。幼虫体长约35毫米,头淡褐色,体绿色至棕绿色,体上有许多纵向条纹。 2、发生规律。在淮北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地下越冬,低龄幼虫在顶叶卷叶为害,三龄以后叶片张开,被危害成网状;大龄以后沿叶主脉危害,造成叶片残缺,以6-9月间危害严重,阜阳市则以7月初至8月25日危害严重;成虫对糖蜜和黑

12、光灯有趋性,老龄幼虫有假死性。 3、防治方法。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秋翻地,消灭一部分越冬虫蛹。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500倍液连续叶面喷施2-3遍。用生物农药Bt乳剂800倍液喷雾或青虫菌、杀螟杆菌(每克含活孢子数100亿以上)1千克,加水800千克,并加入0.1%洗衣粉喷雾效果较好。 豆杆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 豆杆黑潜蝇别名豆杆蝇、豆杆蛇潜蝇、豆杆穿心虫、钻心虫等,是广泛分布在江淮之间大豆产区的一种常发性、多发性害虫。此虫从苗期开始危害,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及叶柄处侵入,在主茎内蛀食髓部。受害植株由于上下输导组织被破坏,造成植株矮

13、小,叶片发黄,似缺肥缺水状,后期成熟提前,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明显降低,我场夏大豆历年受害株率为80%以上,一般受害减产30%左右,重者达50%以上。由于这一害虫体形较小,活动隐蔽,极易被忽视而错过防治。 一、发生规律。此虫在江淮之间一般可发生4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上中旬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7月中下旬为蛹盛期,这两代幼虫大都在大豆主茎中;第3代幼虫出现在8月上中旬,第4代幼虫出现在9月初,这两代幼虫主要从侧枝侵入主茎内危害。 二、防治方法 1、轮作换茬。在豆杆黑潜蝇发生重的田块,换种芝麻或玉米等其他作物1年,可大大降低发生量及危害程度。 2、搞好预测预报

14、。大豆出苗半月后,大致6月下旬开始,每3-6天喷1次(大豆分枝后至初花期3天喷1次),用口径33厘米、长57厘米的捕虫网在豆田随机取5点,每点10网,沿豆叶表面来回网扫,统计成虫数,当50网有虫20-25头时进行防治。 3、药剂防治。根据预测预报,在成虫盛发期可使用40%乐果或菊酯类农药加50%辛硫磷每亩用量50-70毫升,稀释1000倍后作叶面喷雾,对成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隔6-7天再防治一次幼虫,就可以基本消灭危害。 大豆食心虫的综合防治时期及方法 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虫食率在5-10%,严重年份虫食率高达30-60%。受害豆粒,不但产量降低,而且品质变劣。掌握好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时期和方法,可将虫食率控制在2-3%以下。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下旬上浮到表土化蛹。7月末8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交尾后在嫩荚上产卵,卵经6-7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荚上爬行数小时即入荚为害,幼虫期20-30天,9月份开始脱荚入土。一、成虫发生盛期防治掌握成虫盛发期首先要做好预测预报,从8月初开始每天午后日落之前调查成虫蛾量,当田间蛾量突然增多,出现打团现象即是成虫盛发期(多数年份在8月12日到18日)。防治方法:一是敌敌畏药棍薰蒸。每亩用80%敌敌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