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498501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概述 反激型LED驱动器比较通用,因为该结构可以用于输入电压高于或低于所要求的输出电压。此外,当反激电路工作在非连续电感电流模式时,能够保持LED电流恒定,无需额外的控制回路。本应用笔记所描述的电路基于高度集成的MAX16802 PWM LED驱动器IC。 应用 * LED轨道照明 * 通用LED照明设备 特性 * 10.8V至24V输入电压范围 * 为单个3.3V LED供电,提供350mA (典型)电流(其它LED配置结构,请按照设计步骤进行设计) * 29V (典型值)阳极对地的最大开路电压 * 262kHz开关频率 * 逐周期限流 * 通/断控制输入 * 允

2、许使用低频PWM信号调节亮度 * 可以调整电路以适应多种形式的串联、并联LED配置 典型应用电路 注意:当+VLED和-VLED不与LED连接时,请勿给电路供电。 元件列表 电路拓扑 * 开环,非隔离型反激LED驱动器十分通用,而且使用方便。它具有一系列优点,非常受欢迎。这些优点包括: * 无需外部控制环路即可调节LED电流 * 非连续电感电流传输降低EMI辐射 * 较低的开关导通损耗 * 简单的电路设计流程 * LED电压可高于或低于输入电压 * 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 * 可以方便地接入PWM亮度调节信号 最大的优点是简单,代价是存在以下缺点: * LED电流受元件容限的影响,例如,电感和检流

3、比较器传输延迟 * 非连续电感电流工作模式,使该拓扑结构更适合于低功耗应用 设计步骤 最重要参数是LED的电流。高亮度LED的工作电流一般为几百mA。为了延长LED的工作寿命,电流必须保持恒定;电源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电流驱动器。可以通过几种方案实现,一个简单而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专用的电流模式PWM控制器IC,例如MAX16802。该器件的优点是: * 高集成度所需的外围元件很少 * 高达262kHz开关频率 * 微小的8引脚MAX封装 * 较小的检流门限,降低损耗 * 相当精确的振荡频率,有助于减小LED电流变化 * 片上电压反馈放大器,可用于限制输出开路电压 给定LED参数为: 步骤1

4、:计算最小输入电压下最佳占空比的近似值: 其中Rb为整流器电阻,与应用电路中的R11相同,在本应用中设定为1。VD为整流二极管D1的正向压降。 将已知数值代入上式得到: 步骤2:计算峰值电感电流的近似值: 其中Kf为临界“误差系数”,这里设为1.1。 将已知值代入上式得到: 步骤3:计算所需电感的近似值,并选择小于并最接近于计算值的标准电感: 其中L为应用电路中的L1;f为开关频率,等于262kHz。 将已知值代入上式得到: 低于该值、最接近的标准值为10H。 步骤4:通过反激工作过程传递到输出端的功率: 输出电路的损耗功率等于: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上述两个式子应该相等,即可得到一个更精确的峰

5、值电感电流: 其中L为实际选择的标准电感值。 将已知数值代入上式可得: 步骤5:计算检流电阻,由R9和R10并联而得;计算电压检测分压电阻(如果需要),由R6和R7组成。 MAX16802的限流门限为291mV。因此选择R9、R10、R6和R7,满足步骤4所计算的电感峰值电流。 这步完成后,即可得到应用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值,该电路可提供12V、350mA输出。因为存在寄生效应,因此电阻值(R7)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得到所期望的电流。 步骤6:R1和R2可选。它们用于调整+VLED至29V。这在输出端出现意外开路时非常有用。如果没有上述元件的分压,输出电压有可能上升,导致器件损坏。 元件C1和R5也为可选,用于稳定电压反馈环路。对于当前应用,可以不使用这些元件。 低频PWM亮度调节 控制LED灯源亮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一个低频PWM脉冲调制LED电流。使用这种方法,LED电流根据占空比的变化触发脉冲,同时保持电流幅度恒定。这样,器件发出的光波波长在整个调节范围内保持不变。 利用下面电路可实现PWM亮度调节。 特性曲线 印刷电路板 MAX是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Inc的注册商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