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497941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一、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是做好监测工作的基础,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一)明确责任机构 开展草原监测的省(区、市)要落实专门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人,各省(区、市)的草原监测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省(区、市)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开展草原监测工作的部门,要具体落实责任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二)成立技术组 各省(区、市)要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成立由草原等相关专业、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加的技术组,负责本省(区、市)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 (三)制定工作计划 各省(区、市)根据年度全国草原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省(区、市)的工作任务,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四)确定调查路线和

2、布点区域 根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下达的样地任务及选择原则,在认真分析和全面了解本省(区、市)草原植被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划定样地选择区域,可先确定到县(旗)。(五)组建地面调查小组 为完成地面调查任务,组建若干个地面调查小组,按确定的调查路线和样地布点区域,分别开展地面数据采集和访问调查。每组一般不少于4人,且有一名草业科学专业的技术人员。(六)开展技术培训 为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省级监测职能部门应组织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先培训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对组内人员进行培训。 (七)收集有关资料 自然条件概况,包括全省草原资源、气候、地貌、土壤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经济概况,包

3、括人口、农牧业产值、土地利用情况等;畜牧业生产概况,包括畜群结构、饲养方式、草原建设、饲料来源等;自然与生物灾害发生情况等。(八)物资准备 每个调查小组需准备以下器材:1平方米样方框2个、刻度测绳1个、卷尺1个、剪刀2-3把、枝剪2把、便携式天平1个、野外记录本4个、铅笔4支、橡皮1块、卷笔刀1个、GPS1台、数码相机1台、计算器1个、样品袋(2530cm,若干)、标本夹、标签(若干)、地形图、草原资源图、调查表格、生活用品(常用药品等)、交通工具,有条件的地方可准备卫星影像图。 二、样地设置样地应选择在相应群落的典型地段。样地内要求生境条件、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等具

4、有相对一致性;样地之间要具有异质性,每个样地能够控制的最大范围内,地貌、植被等条件要具有同质性,即地貌以及植被生长状况应相似。草原植被样地面积应不小于100公顷,荒漠植被样地面积可适当扩大,在此范围内设置样条和样方。此外还要考虑交通的便利性。 样地的设置原则是:(一)所选样地要具有该类型分布的典型环境和植被特征,植被系统发育完整,具有代表性。(二)样地选择中,应考虑主要草地类型中优势种、建群种在种类与数量上变化趋势与规律。例如草原沙化、退化监测样地设置应能反映出梯度变化趋势。 (三)山地垂直带上分布的不同草原类型,样地应设置在每一垂直分布带的中部,并且坡度、坡向和坡位应相对一致。(四)对隐域性

5、草原分布的地段,样地设置应选在地段中环境条件相对均匀一致的地区。草原植被呈斑块状分布时,则应增加样地数量,减小样地面积。(五)对于利用方式不同及利用强度不一致的草原,应考虑分别设置样地,如割草地、放牧场、季节性放牧场、休牧草场、禁牧草场、有不同培育措施的草场、存在不同利用强度的草场等,力求全面反映草原植被在不同利用状况下的差异。 (六)进行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监测时,要同时选择工程区内样地和工程区外样地进行监测,其他条件如地貌、土壤和原生植被类型均需尽量保持一致。(七)当草原的利用方式或培育措施发生变化时,及时选择新的与该样地相对应的对照样地,以监测上述变化造成的影响。(八)样地一般不设置在过

6、渡带上。三、样方设置样方是能够代表样地信息特征的基本采样单元,用于获取样地的基本信息。(一)设置原则1、样方设置在样地内。2、沿任意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样方。选定第一个样方后,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依次确定第二个、第三个等等。样方设置既要考虑代表性,又要有随机性。样方之间的间隔不少于250米,同一样方不同重复之间的间隔不超过250米。3、如遇河流、建筑物、围栏等障碍,可选择周围邻近地段草原类型相同、利用方式和环境状况基本一致,具有与原定点相同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4、为获得最接近真实的生物量,在被调查的样地内,尽量选择未利用的区域做测产样方。5、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监测,要在工程区围栏内、外分别

7、设置样方,进行内、外植被的对比分析。内、外样方所处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要一致。不同组的对照样方尽量分布在不同的工程区域。(二)样方种类 1、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样地内只有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植物,按表2内容进行调查。布设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2,若样地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到2-4 m2。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的高度:一般草本为80cm以下、半灌木及矮小灌木为50cm以下(且不形成大株丛)。2、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 样地内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且数量较多或分布较为均匀,则按表3内容进行调查,布设样方的面积为100m2。高大草本的高度一般为80cm以上,

8、灌木高度一般在50cm以上。这些植物通常形成大的株丛,有坚硬而家畜不能直接采食的枝条。如果灌木或高大草本在视野范围内呈零星或者稀疏分布,不能构成灌木或高大草本层时,可忽略不计,只调查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三)样方形状 样方一般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对于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类植物的平坦草原,样方可为正方形(10m10m)。对于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类植物的山坡地草原,也可为长方形(20m5m),沿坡纵向设置。也可取半径为5.65米的圆形样方。(四)样方数量 一般情况下,一个样地内,不少于3个样方。面积大、地形复杂、生态变异大,应多设样方。灌木及高大草本类植物的草原,样地内可只设置一个100m2的

9、样方,不做重复。 四、样地基本特征调查样地基本特征按表1内容填写。(一)样地号 以省(区、市)的县(旗)为单位,按样地选择顺序依次编号,同一个县(旗)内,样地号不得重复。标准编号示例:如河北丰宁001,以此类推。(二)样地所在行政区 标明样地所在省(区、市)、县(旗)、乡(镇、苏木)村(嘎查)。(三)草地类型 指样地所在区域的草原类型。按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中确定的类和型的名称分别填写。类指大类,如温性草甸草原;型指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如:温性草甸草原平原丘陵线叶菊型,也可直接写成: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羊草(参与命名的优势种植物至少2-3种)。(四)景观照片编号 在样地调查中,需要同时拍摄样地所

10、在区域最有代表性的景观照片1张,并应对照片进行对应样地的同名编号。景观照是指最能反映样地周围特征景物的照片。(五)草原保护建设工程 记载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有无、工程类型和建成时间等基本情况。(六)地貌 地貌通常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类型,各种地貌类型的判断依据如下:平原 地势漫平,高差很小的广阔的平坦地面,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相对高差在50m左右。山地 按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来确定,包括下列情况:海拔3000m,相对高度在1000m的陡峭山坡;海拔为1000m3000m,相对高度为500m1000m的山坡;海拔为500m1000m,相对高度200m500m的平缓山坡,与丘陵无

11、明显界线。丘陵 海拔高度500m,相对高度200m的平原地貌。盆地 指周围被山岭环绕,中间地势低平,似盆状地貌。(七)坡 向 分为阳坡(坡向向南)、半阳坡(坡向向东南)、半阴坡(坡向西北)、阴坡(坡向向北)。(八)坡 位 分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七)、(八)仅在地形为山地或丘陵时填写。(九)土壤质地 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组成,矿物质颗粒的大小相差悬殊,且在不同土壤中占有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的土粒的比例组合叫土壤质地。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砾石质 土壤中砾石含量超过1%时的土壤。沙土 土壤松散,很难保水,无法用手捏成团,用手捏时有很重的沙性感,并发出

12、沙沙声。壤土 土壤孔隙适当、通透性好、保水性好,湿捏无沙沙声,微有沙性感,用手成团后容易散开。粘土 土壤颗粒小、通透性差、水份不易渗透、容易积水,用手捏成团后不易散开。(十)地表特征 地表特征主要包括枯落物、覆沙、土壤侵蚀状况等情况,具体判断方法如下:枯落物情况 主要指地表有无枯枝落叶覆盖。覆沙情况 主要指由于风积作用使表层土壤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后在地表造成的沙土堆积。盐碱斑 在土壤盐碱化地区,要填写地表有无碱斑和龟裂情况。裸地面积比例 裸地面积所占比例的估测,主要用于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状况的判别。土壤侵蚀情况 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使表层土壤受到破坏的情况。地表有无土壤侵蚀主要通

13、过调查区域是否有植物根系裸露、表层土壤是否移动或流失、有无岛状沙丘、有无雨水冲刷痕迹等判断。侵蚀原因:一般在降雨量较少的西北草原地区,有植物根系裸露或表层土壤有移动痕迹为风蚀;坡度在中坡以上地区或低洼地带,有雨水冲刷痕迹为水蚀;居民点、工矿企业附近,地表裸露面积比例较大、且地表多沙砾石,一般为人为活动所致;地表多牲畜粪便和有蹄类动物践踏痕迹,且地表多沙砾石覆盖、裸地比例较大,植物高度、盖度明显下降,一般为超载过牧所致。侵蚀原因以本省区实际情况判断。(十一)水分条件 主要填写样地所在地区,地表有无季节性水域和当地气象台站记载的年平均降雨量。(十二)利用方式 草原利用方式的具体信息要通过对当地牧民

14、或专业人员的访问获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全年放牧 全年放牧利用。冷季放牧 北方一般指冬季和春季放牧,南方一般指冬季放牧。暖季放牧 牧草生长季节放牧。春秋放牧 春季和秋季放牧。禁牧 全年不放牧。打草场 用于刈割的非放牧草地。(十三)利用状况 指草原上家畜放牧和人类活动情况。利用状况以目视和调查为准。未利用 指没有被放牧或打草利用的草原。轻度利用 放牧较轻,对草地没有造成损害,植被生长发育状况良好。合理利用草原利用合理,草畜基本平衡,植物生长状况优良。超载 指草原被过度利用,草原载畜量超过草畜平衡规定,幅度小于30,草地有退化迹象,群落的高度盖度下降,多年生牧草比例减少。 严重超载 指草原被重度利

15、用,草原家畜超载幅度大于30%,草原退化现象严重,草群高度盖度明显下降,优良牧草比例明显减少,一年生或者有害植物增加。(十四)综合评价 为便于综合评判草原的质量,本手册将草原质量大体分为以下3个级别。好 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植物种群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植被盖度较高,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不明显。中 草原植被盖度和产草量降低,表土裸露, 土壤发生盐渍化。适口性好和不耐踩踏的牧草品种减少,适口性差和耐踩踏的牧草品种增加,主要组成种群为矮化杂草以及耐践踏的灌丛。差 植被盖度和产草量明显降低,表土大面积裸露, 土壤盐渍化严重。可食牧草几乎消失,主要组成种群为可食性差的牧草及一年生杂草。五、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样地内只有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植物,没有灌木和高大草本植物时,只调查表2内容,并认真填写。(一)样方编号 指样方在样地中的顺序号,比如河北丰宁00103,代表河北省丰宁县1号样地的第3个样方,同一样地内,样方编号不能重复。(二)样方面积 填写样方的实际面积。(三)样方定位 GPS记载样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经纬度统一用度分格式,比如:某样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