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496469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去考虑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去考虑这个系统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相互关系的纽带和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便要问四个问题即:人类社会与自然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怎样产生关系、产生怎样的关系以及其最终导致的结果。首先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人类能且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解释是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因为世界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这些也都是我们所能认识

2、的,这就决定了实践观的唯物性和可知性;原初的自然界并不是完全的适合我们人类生存和满足我们的需求的,于是要通过实践对世界进行相应的改造。然后是怎样产生关系,那就牵涉到了实践运用机制,即人类通过自身需求,制定目标方案、实施实践方案、依据方案目标进行实践控制、反馈调节,最终便是总结以为以后实践作指导,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是交互式的闭环反馈调节,否则就会失衡。接着便是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人类社会与自然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关系并不恰当,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等等都是具体事实的体现,通过对历史的的总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即其中要有一个度,而不是人类驾

3、驭自然抑或人类人类坚决不能亵渎自然,当然,这个度,也是要通过人的具体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把握的。最后便是最终导致的结果,这里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目的之外的副产物,或者说是生存需求满足后的副产物。在实践过程中远古人类脑容量逐渐增大,心智不断发展,于是便有了现代人;在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的知识的总结和探索便有了科学,科学是对经验的超越;在实践中产生了艺术、音乐,这些是对自然界的超越;产生了宗教,这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产生了真、善、美、君子和西方所谓的绅士,这是对人性的超越,我们可以这样说,远古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实践和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原初的善恶对错真假观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道德的雏形。于是,在

4、实践中,我们出现了超越性,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我们的文明,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的文明史便是对人与自然的不断超越的。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切的社会关系,包括现在所谓的家庭中的亲情,社会关系中的友情和爱情以及其他纷繁错乱的关系,还包括生产关系,是的,生产和交换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这些似乎是我们人作为人保持其社会性所必须的关系,也应该是我们永远都要保持的关系。同时产生了对于一种人类社会的通用普适的准则法律,也就是统计学意义的准则,是人类理性的强制性的规定,是一种人类社会能够正常进行其实践活动的保证,这也就决定了法律的地域、时代局限性,也就是说,法律应该也是必须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再者就是实践观在现实生

5、活中的反应和具体应用。我们能且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具体的行动才能去改造世界,具体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不是所谓的空口说白话,思维活动谁都有,关键看谁能持之以恒去进行不懈实践了。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的看法和认识。但是我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说人类是基于自然世界的物质性存在,也就是说自然创造了我们,但反过来说同时也可以将我们毁灭,我的意思就是说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找到人类在自然界存在的必然性,既然无法回答我们人类存在的必然性,那我们也就不可能会心安理得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内心的根本性恐惧也许就是来自于对这个问题回答的空白的现状。我们人类总试图对自己的存在有个超

6、越于自然属性之外的解释,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却跳过这个问题直接进行其他东西的论述。其次,正如上面所说的,实践是由于需求和欲望,这在自然界道德上是没错的,因为生物都有追求生存的本能,但是从人类整体性和历史性的高度上说,人类实践和欲望到底是盲目的还是有其实际目的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当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为地肯定是有其目的性的,要不然,就谈不上什么社会曲折性的前进了,但这就是真相吗?抑或我们只是洞穴中的人?也许,还有这样的情况,也即我们的这些表现只是概率性的东西,多次的偶然便产生了统计意义上的必然,但是,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旦前提发生变化,必然性的也许就变成偶然的了,也许,我只是个极端怀疑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