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495174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浦口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浦口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浦口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浦口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口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浦口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了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县教育局和进修校统一指导下,学校从起始学科、起始年级分步实施新课程改革,现对2004年9月-2007年6月一周期课改工作作如下安排:一、课程改革实验准备阶段(2004年7-2005年6)12004年7月起,继续组织学习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和走进新课程。安排各科教师参与通识培训,以及分年级召开家长学校会议,广泛发动宣传,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各项准备工作。 2建立浦口中学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3建立实施课改工作的有关管理、考核措施,鼓励教师投入课改实验。4落实课程、课时、

2、师资、相关学科实验器材等。5通过学习让广大教师认清课程改革的十大主要任务。1) 验证新课程标准实验。2) 德育课程改革实验。3) 新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实验。4) 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实验。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6) 信息技术应用实验。7) 教学方式创新实验。8) 教育管理创新实验。9) 新课程评价体系实验。 10)教师培训模式实验。二、启动阶级(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1初三物理/化学首先进入新课程中考改革、初一起始学科进入新课程。本阶段主要进行新教材的试教,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等活动调研、分析、总结经验,安排其他学科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按照“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的原则,让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活动。2检查相关学科的师资、教材、课时、实验器材及实施情况。39月初与教师节结合,组织课改展示课活动。“走近新课程”课改活动。4定期召开实验教师座谈会,了解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共同探讨应对措施。5实施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6探索对学生的评价改革。先从政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开始,改革成绩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功能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自信、建立自信,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对教师的评价也要作相应的改革,

4、强调教师自身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8改革完善考试制度。考查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做好初三毕业班学生的英语口语等级测试、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考体育改革等工作。9“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启动国家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工作。并聘请专家来校上示范课、作实验辅导工作。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课改案例、课改经验总结,交流体会,校本培训,共同提高。10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并分步实施。三、深化、拓展阶段(2005年9月-2006年6月)1初一、初二所有学科及初三化学、物

5、理全面进入新课改,开设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在初二年级部分有条件的班级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2暑期中要做好新参与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收集优秀的课改资料,编印分学科培训材料,编印课改动态。32005年11月下旬,进行国家级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验中期成果展示课活动。4组织部分学科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活动。5. 编印浦口中学课改论文集。6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7做好初三毕业班学生理化实验操作考查、英语等级测试工作。8做好课改实验工作的后续工作,不断总结、反思课改工作中的不足。92006年9月所有年级、所有课程全面进入新课程。四、总结评估阶段1每学期要有计划地实施课改实验工作,制订计划并总结阶级成果。2要重视对工作中材料的积累,每学期要整理、充实。3每年对积极参与课改实验工作的优秀教师评比表彰。4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5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校际联系,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6邀请专家来校全面指导课改工作,指点迷津,确保首轮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连江县浦口中学 2004.9.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