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492552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9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农爱农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 题库.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农 爱农 知农”农业历史与文化知识竞赛上篇 传统农业第一章 原始农业起源1.1农业的起源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可以为几类:(1)人口压力说 代表人物博塞洛普(E. Boserup )在1965年提出。他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溶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世界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的强度逐渐上升,加上狩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了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2)宴享说 海登( B. Hayden )提出的,他

2、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所以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因此,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了驯化植物,出现了原始农业。 比如驯化一些植物可以用做香料、调味品;一些谷物可以用于酿酒;葫芦科植物可用做宴饮的器皿等。所以这完全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品种。 农业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3)最佳觅食模式 认为动物的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觅食。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

3、种类,即花费最少力气和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是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最佳觅食模式被用来解释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4)“气候”说 认为由于古气候变迁,造成大片森林毁灭,原始人无法再依靠采集、狩猎为生,不得不转而依靠农业。(5)“宗教”说 认为原始人祭天用的野生动物并不是刚刚捕获的,因为祭天活动和捕猎常常不在同一时间举行,于是就需要饲养,这样就有了畜牧业,为了解决饲料问题,又相应地产生了种植业。(6)“垃圾堆”说 认为原始人经常看到污泥堆上长满野生植物,于是逐渐地从单纯采集转向

4、有意识的栽培。2、C.O.索尔的推论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对农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创建性的分析和推测:(1)植物驯化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3)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4)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6)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3、根据考古学的研究,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东地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点。1.2农业对社会的影响1、农业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人类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农业的发

5、展为人类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3)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4)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育。正因为这样,农业的出现使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二章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2.1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 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也是它的基本特点。2、从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来看,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

6、连年种植制发展。3、 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等技术得到推广,使我国北方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4、 东汉时,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由撒播变成育种移栽的办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5、 经过1000多年时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6、 公元6世纪30年代左右,我国古代伟大的农学家贾思勰写了一部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农耕技术。7、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8、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农业生产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9、欧洲短期

7、休闲农业的基本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而不是作物轮种。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和维持土地的肥力。比较典型的就是两圃制和三圃制。 中篇 传统农业第一章 土壤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利用1.1土壤耕作技术进步1、我国传统农业自16、17世纪开始落后于西方是由于:西方将蒸汽动力应用于生产、中国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近代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等。2、战国时期是土壤精耕细作体系的起始时期。这时期,铁犁牛耕、铁犁马耕在中原一带地区开始普通使用,为土壤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3、战国时期讲土壤精耕细作,至少应包括深耕、熟耰、耘耨三方面的内容。4、垄作法有如下优点:(1)因地耕作,防旱

8、抗涝。吕氏春秋任地曰:“上田弃亩,下田弃畎。”(2)实行条播可通风透光。垄作法基本上必实行条播,为通风透光创造了方便条件。吕氏春秋辩土篇说:“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尖心中央,帅为冷风。”5、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逐步形成。汉代在土壤耕作方面出现了代田法、区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耕、把、糖(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6、代田法是在战国时期垄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式田法,它的优点是:抗早、抗倒伏,既能连种又能维持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7、区田法是西汉成帝时的一位著名农学家汜胜之倡导与推广的一种新式田法。区田法的田间布置有两种:(1) 宽幅点播区种法,一般适用于平

9、旷的田地(2) 方形点播区种法的田间布置,多用于山地、坟地及不易搞连片种植的地方。8、区田法的优点:第一,不耕旁地,庶尽地力。第二,充分利用土地。9、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冬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所以保蓄土壤水分和干早作斗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耕作的首要任务。10、耕、耙、耢相结合的土壤耕作技术正是为达到防旱保墒的目的。11、南方自古以来是水田耕作区。隋、唐时期,南方大部分地区摆脱了火耕水耨的的粗放种植方式,水田精耕细作体系逐步形成。主要体现在耕、耙、耨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与田地,因时制宜整治水田方面。12、宋、元时期水田土壤耕作技术更趋于精细,对于不同情况的水田采用

10、不同的耕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如:陈旉农书耕耨之宜篇第三讲,对于早稻田“获刈才毕,随即耕冶晒易,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13、水田插秧技术至宋元时期已在南方水田区普通实行。水稻插秧技术最早产生于北方。14、水田耕耘的方式与工具,至宋元时期也有所进步。元代王帧农书记载,耘田方式有手耘、足耘两种方式。手耘可徒手耘,也可用耘爪。另有耘田工具耘荡。15、明清时期土壤轮作、间套作,多熟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16、明清时期北方旱地中耕技术发展,知本提纲中总结了中耕的四道工序,“四序者:喂初次破荒,二次拨苗,三次籽壅,四次复锄其杍壅也。17、明清时期南方水田中耕较以前要求更仔细。水田小耕共有九道工

11、序。18、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利资源有限,降雨量少,地下水位低,井水碱质大。由于西北寒流旱风的影响,这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土壤水分蒸发量大。19、砂田的技术措施是:先把地耕过之后,施肥、浇水,然后运来砂、石。先铺一层细砂粒,再加上一层小碎石块。20、简答题:简述砂田处理后蓄水保墒、压减保温作用的原理。答:砂田的技术措施是先把地耕过之后,再施肥、浇水,然后运来砂、石。先铺一层细砂粒,再加上一层小碎石块。经过这样处理,砂石下面的土壤昼夜温差就小很多,地面及沙石之间的温度也较高,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有一层砂石助覆盖,也大大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雨水也不易流失。水分不易蒸发,地里的盐分

12、也不易上浸,又有减轻盐碱化的效果,砂田要尽量减少上层砂、石与下层土壤的掺混,因此耕地时不用带犁壁的犁,只用合子划破地皮。另外砂田中杂草也少,基本不须中耕。因此,砂田具有保墒、蓄水、压碱、保温、免耕等作风其产旦超过一般田。1.2土地利用1、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己得到广泛运用,为垦辟农田与农田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吕氏春秋任地篇裁: “五拼五据,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义无螟战。今兹美禾,来兹美麦”。2、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不仅反映出土地连续种植,也反映出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轮作。3、战国时期普遍的耕体制是易田耕作与连作制并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向连作制转化。4、秦汉时期,连作

13、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通实行5、汜胜之书记载了基肥、种肥、遁肥三种施肥方法。6、名词解释(1)基肥: 施苯肥的作用在于满足作物前期生长对养料的需要,为培养壮苗创造营养条件,一般是在播种前施于土壤中。(2)种肥: 用肥料拌种或浸种,播种时随同种子一起施于土壤中,称作种肥。种肥可促使根系发达,可吸收土壤中更多的水分、养分,植株长势壮,可增强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必然出现增产与抗早的效果。而且有杀虫作用。(3)遁肥: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施肥,以供植作物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要。7、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绿肥养地、绿肥作物与其它作物轮作、间套作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养地用地相结合的轮作体系

14、8、轮作 是指在一定年限内,在间一块地上,将不同作物,按一定顺序循环种植,又叫倒茬轮作。9、隋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开始转向南方,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这位得人地比例发小了很大变化,单位面积土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同时这时也具备了实行复种制的条件。10、宋元时期间套作的理论有一定发展,人们对间套作的搭配原则有进一多认识。11、间作的主要形式有:粮豆间作 粮菜间作套种方式有: 早稻晚稻实行套种 棉粮套种 粮肥套种 12、明清时代,人口迅猛增长。尤其清代康熙年间实行“盛世增强人口水不加赋”与“摊丁人亩”政策后,人口剧增。13、简答题:结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开发

15、利用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答: 古代人民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与伟大的创造力。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连作、轮作、套作等耕作方式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当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土地利用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不论哪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超过了土地的生产和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造成灾害。我们应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既做到充分利用和扩大耕地,又要自觉地维持生态平衡,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造福。14、简答题:混作、间套作的优点。答:混作、间套作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缩短了一茬作物占地时间。同时,与豆科植物或其它绿肥作物间套科,有利于土壤的改良。轮作间套作的发展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相比生产技术上,已掌握并运用了天时、地利变化的规律,通过对作物的特性以及作物与作物之间关系,巧妙地安排了各种形式的作物搭配,利用生长期不同,进一步挖掘土地生产的潜力,向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