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菌.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489581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花黄萎病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棉花黄萎病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棉花黄萎病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棉花黄萎病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棉花黄萎病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棉花黄萎病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黄萎病菌.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棉花黄萎病菌摘要:棉花黄萎病菌是由境外引入的一种植物病菌,尤其是对棉花的影响较大,而且对产量的影响正在逐年加重。国内已经对该菌作出了大量研究,而且不同地区的该病菌有其不同的特性及致病性。棉花中还未发现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但可通过生物防治等方法来处理。关键字:大丽轮枝菌 菌丝 菌核 致病 木霉菌 生物防治 温度 培养 防治中文名:棉花黄萎病菌拉丁文名: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门:真菌门亚门:半知菌亚门纲:丝孢纲目: 丛梗孢目科:丛梗孢科属:轮枝孢属原产地:美国弗吉尼亚州入侵地:80年代末,

2、发病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93年发病面积达270余万hm2寄主: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寄主植物达250种以上。形态特征:大丽轮枝菌培养基上形成大量黑色微菌核。微菌核近球形。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长卵圆形菌落类型 根据培养基中菌落的特点,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即菌核型,菌丝型,中间型。菌核型:在菌落上产生菌丝和大量微菌核,菌落中间产生白色气生菌丝团,基质内布满黑色微菌核。菌丝型:菌落上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培养两周后仍未有黑色微菌核出现。中间型:菌落上气生菌丝少,有黑色微菌核。菌落类型和致病性强弱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的菌丝型致病性较弱或

3、属于中等致病性,而菌核型和中间型有强的致病性。江苏省对采集样本的分析的黄萎病菌丝型菌株占45.5%.早期分离鉴定出的落叶型菌株Vi51和VDs属于菌丝型,用于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圃鉴定的菌株BP2属于中间型菌株.液体培养时,菌丝型菌株培养液的颜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型菌株与中间型菌株BP2相比,表现出发病早的特点. 症状类型 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到高峰。根据其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普通型和落叶型.但两者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前者在初期从叶缘到叶根逐渐变为褐色,但主脉处仍为绿色。后者顶叶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随即脱落成光杆。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

4、 一 气候: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低于2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发病缓慢。夏季多雨水,而温度略低时,有利于发病。 二 耕作栽培:棉田连作时间越长,发生越重。棉田积水,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三 棉花的种与品种:未发现有免疫的品种和品系,海岛棉抗、耐病能力较强,陆地棉次之,中棉偏向感病。偏施氮肥或施用带菌粪肥杂肥,加重发病。 四 棉花的生育期:棉株现蕾期前抗病、现蕾后感病。控制方法 一 保护无病区: 加强植物检疫,做好产地检疫,保护无病区,禁止从病区引种或调种,建立无兵良种繁殖基地。 二 种植抗病品种:如陕401,陕416,中棉12号,1155等。 三 生物防治

5、: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的某些种能有效地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 四 种子消毒等方式。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关研究生物防治-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的作用以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以及二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p.)为供试菌,采用对峙培养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四种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中,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

6、物可以强烈抑制棉花黄萎病菌生长,明显降低其菌丝干重,并具有热稳定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木霉菌丝在棉花黄萎病菌丝上平行或波浪式生长且棉花黄萎病菌丝出现细胞原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等现象。 不同温度下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初步研究从湖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得到6个黄萎病菌代表茵株和3个时照菌株.分别在22、25、28、30和335种温度下将这9种茵株置于PDA平皿上培养,得到了不同培养性状的茵落.大多数茵系在25生长较快,22和28其次,30生长较慢.33下不生长或生长很缓慢,在30下各菌株产生的黑色素比例均比25下产生的低,其中以对照菌系T9降低最多.但将30下培养的T9转入PDA固体培养基后

7、置于25下培养时,其仍能恢复产生大量的微茵核,黑色素比例回升.高温期所分离得到的HBV12、HBV25和HBV29白色-棕褐色菌系,在22和25下培养后不能产生微茵核,而是形成念珠状休眠茵丝体.对上述9个菌株的致病力分析表明,与25下相比,30下培养的菌株大多数致病力降低,由此可初步判断湖北省存在耐高温的较强致病力菌系.参考文献:1.杜威进等,2002.植物学报,14(5):311-317;2.石磊岩,1995.棉花学报,7(4):243-245; 3.林玲;张爱香;陈志石;顾本康;王跃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

8、ENCES-2005,(2); 4. 孟 娜,汤 斌,欧阳明,王岚岚,刘海涛 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 88-088; 5. 金利容 不同温度下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初步研究A.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1874-04; 6. 简桂良,邹亚飞,王天存,等.不同强度温度刺激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3,15(2):83-86; 7. PULLMAN G S,DEVAY J E.Epidemiology of 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Effect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on plant phenology and lint yieldJ.Phytopathology,1982,72(5):554-559; 8任长顺.木霉菌和番茄叶表主要微生物间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20(5): 232-232; 9. 田秀明.山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类型和生理的关系J.植物保护,1995,21(3):8-10: 10石磊岩,王波,文学.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3):247-252。棉花黄萎病菌综述 班级 植物保护(1)班 学号 01103128 姓名 李苗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