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知识梳理.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489575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知识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生活知识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生活知识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生活知识梳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知识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知识梳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生活常用原理归纳一、文化的作用 (万能公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一)对社会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二)对个人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影响方面: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2、: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l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来说,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二、文化交流与传播(横向) (一)途径(方式):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

3、育;手段:口语、报纸、大众传媒等。(二)文化交流的意义1.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2. 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三)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对待外来文化)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

4、们的使命。4.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海纳百川,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全盘西化论”。 积极推进本民族文化创新。(四)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三、文化继承与发展

5、(纵向) (一)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二)传统文化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三)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社会制度变更(根本);思想运动、科学技术、教育(内部)(四)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2.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3.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继承基础上发展。4.反对“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四、文化创新(包括横向、纵向) (一)为什么

6、要进行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二)文化创新的途径(HOW)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以科学的分析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6.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时代的制高点

7、上,实现内容形式、机制体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五、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特征1.博大精深。表现: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3.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其包容性。l 中华文化包容性内容(1)中华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一方面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2)另一方面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8、(二)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原因(为什么):(1)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2)重要性:始终是维系华符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么做)(

9、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主心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青年学生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1.(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核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3.(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

10、内容和中心环节。4.(内容)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奏响主旋律,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5.(氛围)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社会风尚。6.(根本途径)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7.(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8.(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l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的特征(二)如何解决文化低俗

11、化问题(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不良文化现象)1.形成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生产低俗的文化产品、新闻炒作。2.解决对策(1)政府:政府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等。(2)企业:文化生产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增强社会责任感。(3)公民: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

12、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l 教育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参与经济政治。(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文化交流。(3)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4)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l 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础。保护好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