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485503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浅井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请报告.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申报镇村名称许昌市禹州市(市)浅井 镇(乡) 传统格局和价值特色简介:古名瓷窑、冶铁重镇,街道格局规整,保存的中原四合院建筑,座北向南,房基高阔,雕梁画栋,精工细雕、价值不菲。道观建筑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国家级省级县(市)级5/52/1/22/3历史建筑数量现存建筑最早年代历史建筑规模(M2)历史建筑完好率%175唐代1200095镇(村)保护范围(ha)500核心保护范围(ha)建筑控制范围(ha)150300主要传统街巷(河道)名称长度m(形成年代)主要特点浅井老街300四合院一字布局、车马院对峙,便于生产生活扒村老街500商铺

2、、饭店集贸扒村河9200曲径通幽县级人民政府意见(签章)省辖市规划、文物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签章)备注镇乡长及电话:崔国战 13839000083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报告一、浅井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 浅井镇位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市北部具茨山腹地,北纬34.16度,东经113.26度,东连大隗山,北部与新密市、新郑市毗邻,东接无梁镇、古城镇,南连朱阁镇、顺店镇,西邻苌庄乡,镇域面积112平方公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禹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二)历史沿革浅井镇明代属七里都、苌庄都,清代属锡章里,清嘉庆、道光年间置公义镇,民国时期属东

3、张镇联保八甲,1948年解放属禹县五区,1958年建钢铁公社,1968年更名浅井公社,1984年改浅井乡,2011年撤乡改镇 。浅井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禹州现存最早地方志明嘉靖钧州志载:“浅井,在州西北五十里朵儿山,掘地七尺得水,余地深甚无水。”,浅井由此而得名。另,清光绪年间在浅井石婆山发现了魏代石婆臼造像,时任禹州知州曹广权观禹州逍遥山汉摩崖碑浅井魏造像记拓本歌为方生作云:“无何浅井石婆臼,宝气亦乘秋月吐。纵横字露剔藓落,谁令鬼守埋榛莽。延昌造像信有征,元魏故物获快睹”,“吾禹故物,鲜驰域外。石婆臼造像,近年拾得,虽禹人也不知也。”这说明魏代以前已有人开始在浅井居住,至少有上千年的

4、历史。相传,轩辕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在逍遥观修行而终得治国真经。其部将大鸿大战蚩尤屯兵大鸿寨,使这里成为有史以来兵家必争之地。从唐宋开始,扒村就成为烧造瓷器和冶铁重镇。辖区内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韩城,法学鼻祖韩非在此完成了孤愤、韩非子等宏伟著作,终究将被发掘而揭开神秘的面纱。浅井镇属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发生了无数英雄为抗日救国与敌浴血奋战的故事,走出了一位又一位革命志士。追随孙中山追求民主、自由,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中国早期革命先驱宋聘三就出生在浅井镇浅井村,他1907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并参加同盟会,作为河南指定代表应邀参加国民党“一大”,并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两次“护法战争

5、”。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分子破坏国共合作,反对“三大革命政策”,分裂革命统一战线,抵制日益高涨的工农运动。宋聘三目睹了国民党右派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认识到只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中国才有希望,人民才能翻身,国家才能昌盛。1926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9年期间受党中央委派,在中原一带领导和开展革命活动,曾是禹县、许昌、新郑、登封、密县五县党组织负责人,在家乡将自家田地、粮食无偿分给贫苦农民,是中原开展土地革命的先驱之一。1929年,被叛徒出卖,在押往开封途中就义。1983年3月,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2009年,宋聘三被河南省委宣传

6、部、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军区政治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为“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45年2月,由王树声、张才千率领的河南人民抗日军进入马沟、浅井、扒村一带,成立了中共豫西四地委、四专署、四军分区。由张才千任司令员兼地委书记,王其梅任副书记,刘晋任专员。3月,在禹县扒村建立了中共禹县县委和禹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辖两个区政府。4月,建立了中共禹、密、新中心县委,禹、密、新办事处,先后打响了禹(县)密(县)新(郑)战役、禹(县)新(郑)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浅井人民积极响应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席国

7、全、李超群、高志国、贾子华、段永录等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浅井村宋福利、宋耀林、宋中林等在皮定钧率部南下时加入八路军。当时,宋中林年仅13岁,在当地被传为“光腚闹革命”的美谈,后成为空军第一代飞行员,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等著名战役。(三)环境条件 1、气候 浅井镇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2、水文浅井镇属禹州水文地质单元,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黄土岭、龙头、龙尾、逍遥观、石棚沟、张垌等6座小型水库,扒村河、书堂河、逍遥河等河流贯穿其中,山青水秀,峰奇洞异,林木茂盛,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地下

8、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浅井镇地处伏牛山余脉,属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连绵起伏的具茨山脉,大小山峰林立,山青水秀,峰奇洞异,林木茂盛,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四)规模 浅井镇辖23个行政村,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0亩,林地面积20000亩,总人口31000人。 (五)交通及通讯浅井镇地理位置优越,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60公里,东距郑尧高速10公里,南距永登高速12公里,S325线、县道禹浅路、山浅路、花小路、张王路穿镇而过,镇、村道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浅井镇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10

9、处,实现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浅井镇境内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实施“工业强乡”战略和开放带动战略,狠抓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突出规范、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9亿元的天瑞集团禹州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禹州市科达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禹州龙宇钨钼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工业成为全镇工业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扎实推进石灰石资源开发整合,现形成9家主体企业、15个矿区,年产石料建材400万吨。坚持以工业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

10、规划建设以浅井、小韩、张村庙等村为主的高效农业种植区、马沟、张地、书堂、麻地川等山区村为主的生态农业保护区、扒村、二郎庙、大冀庄、梁冲等村为主的红薯种植加工区,结合本镇山区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实际,鼓励发展畜牧养殖业和林果业,目前,全镇已发展规模黄牛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及肉鸡养殖基地20多家,核桃、黄杏种植基地10家;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工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就业,依靠网络平台,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建立联系,搜集用工信息,引导、帮助农民工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就业。同时,针对用工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训”服务,联系市职业技术学校、远航技校每年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农民工300名,掌握数控车床、计算

11、机操作、焊接、汽车修理等专业技术,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每年向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有组织输出技能型农民工3000多人。旅游业、餐饮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00 年,逍遥观景区被列入禹州市“六区一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浅井乡把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进行全方位开发,2003年,逍遥观风景区成功对外开放。2004年,投资30万元,委托中科院旅游规划与设计中心对逍遥观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使景区中长期旅游规划体系更加完善。2010年,镇政府与河南(郑州)乾坤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逍遥观景区,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三皇殿、钟楼等殿宇,新建了书画院、道医馆等,提升了景区品位和知

12、名度。 在此基础上,按照“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行业服务体系要求,配套建成宾馆1家及游客接待中心、硬化了停车场,使景区旅游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近年来,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每年外出务工达4000人, 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 二、历史文化资源 浅井文物古迹众多,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登记古墓葬、古民居、古庙宇、古山寨等不可移动文物175处,为研究浅井古代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实证资料。逍遥观黄帝传说已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扒村瓷烧制技艺、黄龙拳列入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刘知远与李三娘爱情传说、王莽撵刘秀传说、扒村龙母奶奶传说等以其曲折动人的情节,让人们浮想翩翩。张地村的

13、老艺人们凭着多年对细吹民间音乐艺术的钟爱,使其传承至今。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瓷窑遗址扒村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浅井镇扒村东部。该窑址分布在下宋河(扒村河)两岸,文化层厚度在3.5米以上,分布面积达100.08万平方米。扒村古称东张镇,据禹县志及元代张克已伯灵翁庙碑文所载窑户“几有万室”,瓷窑毁于壬辰年(1232)。现窑址因处于半山区,上部土层较薄,文化层裸露。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已登记在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扒村窑是磁州窑系的

14、一个重要分支,以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黄白釉,黑花,花瓷,青瓷等亦有,品类较多。其中,白地黑剔花、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划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绘红褐花,白地绘黑花等,线条流畅,洒脫,极有立体感,充满活力。扒村瓷釉色“红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绿如翠”,构图严谨,一般装饰多用花草,莲瓣,水藻,鱼,人物,鸟兽,荷花等。纹样线条流畅,生意盎然,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格调朴拙粗犷,取材来源于生活。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代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极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扒村瓷是研究宋、金、元时期北方制瓷业的一处重要遗址。它还

15、保存了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犹如一座历史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聘三故居宋聘三烈士旧居明清建筑群,共14个院落。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房屋500多间,布局严谨。是有两条东西街道,南北四条小巷的棋盘格局。所有主要院落东西一字排开,前后通街,又有角门相连,讲究左右对称,是北方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建筑群落。又因地就势,设角门、垂花门、后花园,兼有江南园林风格。四合院房屋出前廊,间有前廊减柱营造,显现了淮河上游,南北方气侯过渡地带,融合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的独有特色。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浅井明清代民居建筑,台基抬高,雕梁画栋,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梁柱大多使用龙头龟尾格式,屋檐下梁柱上的挂络,房山上的鸱头,砖、木雕刻内容丰富,以珍禽瑞兽居多,尤其以宋之淦宅院最为明显。前庭气势恢宏、庄重古朴。前庭开阔三间,前有月台,内有金柱挺立。挂络镂刻着“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格棂门裙板浮雕“聚宝盆”等图案,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不失为一组古代雕刻的艺术珍品。宋泰昌宅院主房前檐下随檩横枋透雕摇钱树,或如意图案,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