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481341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增加值统计实务第一部分工业增加值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工业增加值?所谓工业增加值,就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如何正确理解概念,是关系到能否准确计算的基础。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理解,我们要把握三点:1、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这里的“生产”是包括生产、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在内的大生产概念,不包括企业中非工业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如企业的生活福利部门(子校、医务室等)、基建部门从事非工业

2、生产活动创造的;2、工业增加值是最终成果指标,有别于总产值和销售产值等总成果的指标,它是已经从总产值中扣除中间转移价值后的最终价值;3、工业增加值是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月、季、年或几个月)内创造的,它是一个时期指标;二、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本期生产的原则。生产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转换或消耗原材料和劳务的投入,创造产品和劳务的产出过程。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只有进入了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作为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核算;并且,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

3、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还是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货物),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第二、最终成果的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出发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的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新规定)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与最终产品划分的界线,界线规定到哪里,增加值就计算到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工业总产值(新规定)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

4、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计算结果出现偏差。第三、市场价格的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消耗。什么是生产者价格呢?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包括其销售或使用时应支付的对产品的消费税。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的商业费用。对工业品来说,

5、生产者价格就是产品的出厂价格或对外提供工业性劳务时的价格。什么是购买者价格呢?购买者价格就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其中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但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这是对一般纳税人而言的,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则应包括购买时所支付价格中发票上已标明的增值税额)。三、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一)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生产法,另一是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前者是从工业增加值的产生角度来进行计算的,反映生产过程,是现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后者则是从工业增加值的内部构成的角度来计算的,反映工

6、业增加值中的国家、集体、职工个人三者的初次分配情况,这种方法我市已试运行一年多,但存在许多问题,这次培训会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工业增加值这两方法计算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请财经院的教授给大家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工作实际的角度如何运用财务会计资料来计算工业增加值。(二)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指标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主要指标有:生产法: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和应交增值税;收入法: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应交增值税。正确计算以上各项统计指标是确保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缩小两法计算差距的基础。在我们的统计实践中有的企业用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

7、加值差距很大,有的企业一种方法计算得正数,而另一种方法却得负数。从理论上讲,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等增援,至少也只有2%以内的差距。(三)基本计算公式1、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基本计算公式是:(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现价新规定)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的基本计算公式是:(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应交增值税第二部分工业增加值统计的生产法一、现价工业总产值1、含义现价工业总产值就是指以现行价格(产品的平均出厂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工业产品生产或提供工业性劳务创造的劳动成果的货币总量。这里要

8、强调的是,计算价格是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平均出厂价格(可通过用第一种产品的产品销售收入除以相应的销售量而得到)。2、计算公式(现价新规定)工业总产值=某种产品产量该种产品的不含增值税平均出厂价格期末期初在制品半成品差额价值+对外加工收入二、工业中间投入1、含义工业中间投入就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劳务费用,是计算工业增加值指标的重要基础指标,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差额。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是我们准确计算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许多企业不能准确计算该项指标,甚至没有进行计算填报,该指标的计算对企

9、业来说,难度很大,它计算的基础资料都来源于财务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需要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明细资料的有着科目进行归类整理,主要是成本、费用类的明细帐资料,即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五个会计核算科目的明细帐,因此,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好坏是我们能否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关键。2、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必须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第二、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第三、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算工业中间

10、投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的部分。这也是说,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必须是生产、经营(销售)、管理三个环节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而不应包括本企业的非工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如基建部门消耗的水泥钢材、职工医院和子校消耗的物品和劳务等,都是非工业生产经营消耗。3、工业中间投入的构成工业中间投入从上面的三条原则规定来看,包括三个方面的中间投入构成,即生产方面、经营方面和管理方面,具体来说,有五个组成,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生产成本中的“制造费用的中间投入”;经营环节的“产品销售费用中间投入”;管理环节的“管理费用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4、计算方法:目

11、前,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有两种,一是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下表中的上半部分)分别相加(均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就得到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另一种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的合计减支各自费用中的属于增加值的项目(下表中的下半部分),如工资、福利、折旧、税金等,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就得到了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倒算法在实际工作中比较简便易操作,我们一般使用此法进行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以下只介绍倒算法。5、 计算公式a、直接材料=外购原料外购动力+外购燃料+辅助材料b、制造费用中间投入=制造费用合计-(其中)工

12、资-福利费折旧费c、销售费用中间投入=销售费用合计(其中)工资福利费折旧费d、管理费用中间投入=管理费用合计(其中)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养老)待业(失业)保险费(金)税金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补偿费e、 利息支出 = 利息支出 利息收入表1、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项目归类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间投入中间物质消耗外部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取暖费、试验检验费物料消耗、运输费、低值易耗品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坏帐损失、研究开发费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业务费(办公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低值易耗品物料消耗、外部修理费中间劳务消耗保险费、差旅费差旅

13、费、保险费、业务招待费、咨询费、诉讼费、绿化费、排污费、工会经费、土地损失补偿费、职工教育经费、无形资产摊销、技术转让费、审计费保险费、展览费、展销费、广告费、差旅费增加值项目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养老)保险费、待业保险费、失业保险金、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三、应交增值税1、含义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产品和对外提供工业性劳务而应缴纳的增值税额。2、计算方法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企业,各自的计算方法和征收率均不同。小规模纳税企业小规模纳税企业不抵扣进项税额,其本年(或累计)应交增值

14、税直接用销售收入乘以征收率(6%)而得到,其销项税额与应交增值税一致。一般纳税企业一般纳税企业的应交增值税等于当期进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再加上出口退税和进项税额转出数而得到。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以上资料都可以从财务上取得。有时,由于企业大量购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应抵扣的增值税进项额较大,而当期的销售有限,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从而造成计算的应交增值税为负数,此时,作为我们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应交增值税”就以0计算。请大家注意这一特殊要求。第三部分工业增加值的收入法计算一、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按收入法进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

15、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同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一致,即只包括生产、经营和管理三个环节的相关指标;2、营业盈余的计算是整个收入法计算的关键,一定要从整个生产的角度出发,不能以销售出发;3、工业中间投入倒算法扣除的项目,在增加值收入法的有关项目中进行包含,如管理费用中扣除的土地补偿费,在收入法中应包含在营业盈余中。二、各指标含义和计算方法1、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即为补偿生产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撮的价值。固定资产折旧分为:按规定比例撮的基本折旧和为恢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损耗部分的价值而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的折旧管理费用的折旧销售费用中的折旧2、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这里指计提进入生产成本和期间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