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汇总.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48058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汇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全国高考各地非选择题分册汇编(必修二)(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

2、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解析】第题有三小问。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

3、镇经济的繁荣。第题要求结合诗歌和时代大背景来分析经济变动,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1840年后”。鸦片战争后,江南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强。第题要求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对西方扩张所带来的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进行辩证分析。【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4、。(2分)(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2013北京文综4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解析】此题是数据表格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变化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数量和分布变化的总趋势和在不同时期的增减。注意概括时要从总的变化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

5、结。“原因”要机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归纳。【答案】(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2013广东文综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早在13、

6、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

7、,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解析】“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亚洲(注意是地区而不是国家)。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时间点“16世纪欧洲”恰好是新航路开辟后,故将其影响答入进去即可。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经济原因。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的,注意组织就行了。【答案】(1)地区:亚洲

8、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解析】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经济原因。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的,注意组织就行了。此题是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规律。用史实答出,并总结规律就行了。【答案】(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

9、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2013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0、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3)题材料同样来自于斯大林选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现国家工业

11、化”相反,那就是发展轻工业开始。材料二提到不依靠外部,那就是靠外部殖民掠夺,材料三轻工业那就涉及到工业革命,通常的工业化道路应该是逐步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4)题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前苏联基本一致;与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不同也就是材料四当中提到的论十大关系出来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答案】(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2、2013浙江文综39)(26分)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主要是中国落后了;关键是西方腾飞了;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解析】第题是开放式主观题,

13、学生无论选择哪一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答案】(3)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赞成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依然故我。(2013北京文综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184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

14、间184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1851年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运用以及归纳概括能力。第(2)问“阶段划分”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分为两个阶段:1880前、18801884;

15、“理由”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归纳,如“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得出: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如“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得出: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历史条件”主要从工业革命需求、世界市场发展、英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答案】(2)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2013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