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480433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知录三则》导学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 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 2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 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

2、财富分 配的规则。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 30 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 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 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 ,以正后之君子。 ”(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 ?子张 中子夏的一句话: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炎武( 16131682 ),

3、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 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 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亭林诗文集等。三、研习无稽(j )之言 剿(ch ao)袭 奸佞(n ing) 庶(sh u) 民命途多舛(chu on)菑(z i)畲帥e)装潢(hu mg)潦(I do)水襟裾(j u)摭(zh i)谈(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朗读、疏通文意。2、分析内容: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无益之文:“

4、怪力乱神”之事 ; 无稽之言 ; 剿袭 之说 ; 谀佞之文 小结: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 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参考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 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 篇的祸害啊。(二)第二则“著书之难”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作者为什么说

5、“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结: 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 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参考译文: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

6、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 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第二课时(三)第三则“文人之多”1、朗读、疏通文意。2、分析内容: 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小结: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

7、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文人之多内容探究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诗:经训乃菑畲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经训是学问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基石)刘挚训:以器识为先(重器量见识,轻文采华章)扬雄、黄庭坚:仅赏其文辞,则助长华而不实的风气 陆文裕所记言:刘健重义理、典故,轻诗歌创作 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事的关心,要经世致用) 参考译文: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 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

8、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 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 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 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 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四)总结: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 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四、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三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