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48028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7 汉魏晋诗三首 教案(粤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的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2.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 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三、教学方法 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本课时先学习迢迢牵牛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横

2、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 二、解题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全诗共 10 句,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6 句。 第一、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牵牛、织女起兴,借事托物,点明了描写

3、的对象。牵牛星处在遥远,织女星明洁灿烂。“迢迢”,遥远的样子。从织女的角度来看,牛郎仅隔银河,却又显得那么遥远。“皎皎”一词,形象鲜明,既写出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这两句表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借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得相聚的现实生活。 第三、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进一步描绘织女的形象。织女摆动着纤纤素手,随着“札札”的机声开机织布。 第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描写她由于思念牛郎,一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只见她泪落如雨。 这部分的表层意义是描写织女的悲伤情状,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因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其深层含义则是暗示出多情的妻子

4、因思念丈夫而魂不守舍,心绪不宁。 第二部分:第 710 句。 第七、八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照应诗的开头,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相距又有多远呢?河水既清且浅,本可涉水而过,相聚有期。 第九、十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指出: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 这部分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2.关于叠词叠音词的运用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是写素手之细,“札札”是写机杼之声,“盈盈”是写银河之水,“脉脉”是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

5、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四、布置作业 第 二 课 时本课时学习短歌行。一、导入新课(投影曹操像)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见过他,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 二、诵读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

6、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二个学生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1. 解读诗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 208 )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 53 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

7、,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全诗共 32 句,分为四层,每层 8 句。 2.分层解读。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

8、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动乱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第二层: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这一层作者抒发自己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是:情人青色的衣领,令我情思悠长。纵然

9、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嗣,继续。音,声问。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诗句的大意是:只是为了你(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更加深厚、真挚。“呦呦鹿鸣”四句,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会上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第三层: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这一层继续写思念

10、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作者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来比兴,从广阔的背景上寄托了求贤之情。贤士不可招致,正是作者“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若渴而不致的苦闷。“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四句,写有客人来访,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迎新话旧,欢愉无已。这一层写求贤过程中有忧有喜的曲折心情,正反对照,忧喜交织,恰当地表现出作者感情的丰富多彩。 第四层: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

11、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3.精华鉴赏 。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

12、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四、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13、 第 三 课 时归园田居的研习、品味。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 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八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即日解印,离职回乡。

14、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归隐之后,写了不少田园诗。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 120 多首,还有散文、辞赋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基本解读归园田居共有诗五首,表达了他的归隐心情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即公元 406 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是这组诗的

15、第一首,显示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特色,尤为后人传诵。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对人生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决心归隐农村。全诗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感受,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全诗共 20 句,可分为三层。 三、内容分析第一层: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共 8 句。这一层写归园田前的情况。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从小在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写他对官场生活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他把官场视为尘世的罗网,把做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可见他对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反感的。“误落”一词,既是对自己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一个“误”字,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误落尘网中”写环境之劣,“一去三十年”写时间之久。这两句揭示了他迫切离开仕途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据考证,“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东晋太元十八年( 393 )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 405 )归隐,恰好是十三年。“羁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