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479965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绣 寂寞嫦娥,绣尽一生甘苦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人物绣与花鸟绣是广绣的特色产品。 陈少芳创作的凤冠鸟充分展现了“丝线色彩构成法”的魅力。 工艺美术大师许炽光出生于一个四代刺绣世家。 为了绣出小鸡的质感,陈少芳融合了国画的高染法。 广州名片文化遗产系列总第86期候选名片85号广绣提名辞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曾在广东的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索引广绣:是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民间刺绣工艺的统称,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广绣构图饱满、色彩明快、针法多样、绣工精细、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南国民间艺术特色,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曾在广东的出口贸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

2、色,流传至世界各地。唯心为了爱,绣一生设想一种人生:如古时女子般在家刺绣,又如现代女子般学习文化知识,不去理会生活中种种被人设想出来的压力,就凭着一腔热诚去刺绣。只要穿得暖、吃得饱就可以。几年、十几年光景,终于研究出了具有汪氏风格的刺绣技艺,有人愿意出高价来买我的作品。我亦不为所动,继续刺绣,那时,我竟还想到了传承。如此曲折回环却又美妙的人生是否只停留在想象里?首先,还有多少人不在乎生活压力?让孩子不随大流已经很少有家长能办到,何况花大量时间去学古老的刺绣技艺。其次,还有多少人能在摆地摊挣零花钱的境况下,依旧保持一颗平常心安于创作?恐怕心里头总会蹦出愤世嫉俗和不安的想法吧。连功成名就的人在面对

3、广绣不受重视的现状时仍然很是不平。回看广绣发展的历史,不就如人的境遇?在合适的温度里,风起云涌,处处得意。结果,来了战争,来了文化革命,大势不妙,消沉下去。不过,一个人经受人生几次大打击,还会站起来吗?会。只要他认为自己还有存留价值。如此,广绣就有了不败的基因,来自其不败的艺术价值。所以,摆地摊能不能活,就看你有没有不败的信念了。如何拥有这个信念,那便是要尊重自己之所爱。然而,为什么要热爱广绣?广绣当年的兴盛,得益于其工艺效果,国内外享誉,其中出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今,工艺品品种繁多,广绣的出口也在历史的变迁中趋近消失。广绣是艺术,源起于中国古老的民间,既可做观赏品,又能附着在实用品上,增加

4、品位与观赏性。和平年代,高效机器绣的产生却让它几乎成为“鸡肋”。一个现代人缘何要拿起针线戳来穿去?好汉都知不提当年勇。清醒的人是否发现,这犹如进入到了一个世俗思维的陷阱。因为如此说来,所有的艺术都可以被取代,画有印刷品,音乐有盗版。只是,格调不存,更重要的是一个创作者在其中获得的幸福感被愚蠢抹杀。看看陈少芳和许炽光这两位老人的坚持,就能明白其中的意义。谈起广绣,老人有伤感,或有担心。但我却不想用悲观的眼光去看待。人生感伤总是难免,广绣一千多年的沉浮,情感该是多么丰富。他们是真实的,质疑,建议,并且在热爱中尽力而为,才有可能不让悲剧重演。现场传真锦纶会馆里光芒跃动2005年1月,广州惟一幸存的比

5、较完整的行业会馆锦纶会馆呈现出一派全新面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锦纶会馆,原位于荔湾区西来新街21号,是旧广州纺织业(即“锦纶行”)的老板们聚会议事处。重修面世后,变成了一个大型的纺织工艺品展示厅。作为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的作品被邀请入内,锦纶会馆主体部分全部摆放她的作品。走进锦纶会馆古朴的木门,迎面是一个屏风。早就听闻陈少芳的名气,以为绕过屏风会有震撼。可因为离得远,只有厅内一只巨鹰入眼帘,乍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这是陈少芳母子的大幅珠绣作品鸿图大展。作品创作历时三年,展示的是浩瀚大海之上,雄鹰搏击长空的场景。陈老师称,儿子对海浪的设计贡献很大。儿子曾经是海员,对海浪的形态

6、非常熟悉。由一粒粒小珠子组成的作品却有海浪的丰富、鹰眼和鹰爪的锐利。安静的锦纶会馆给了人细心欣赏艺术品的氛围。从鸿图大展上移开目光,发现阳光从锦纶会馆的天顶洒进大厅,落在了陈少芳的作品上,丝线因此光芒跃动,图案也仿佛活过来。我爱小鸡群里用毛绒针绣出的小鸡十分可爱。为了绣出小鸡的质感,陈少芳融合了国画的高染法,孔雀姑娘身后是丰满的白色羽翼纯洁亮泽,为了让羽翎看起来真实,陈少芳运用了反咬针。一幅凤冠鸟也迷人眼目,这幅作品便是充分展现了“丝线色彩构成法”的魅力。因为凤冠鸟头部美丽,陈少芳放大突出它的头部,但并不是直板的表现。一眼看去就能发现凤冠鸟前后左右色彩不同,那是因为把光的变化运用进来了。广州绣

7、品工艺厂的大师行至广州大道南,可以在一群建筑物中看见一个鲜红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广州绣品”。朝着那个方向而去,便可以找到这家几经沉浮的绣品厂。1955年,广州市组建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后更名新滘刺绣社。1983年,与南华工艺厂合并,定名广州绣品工艺厂。1993年工艺厂只剩珠绣,刺绣师傅们解散回家。2003年,许炽光重新被邀回厂。刚开始绣品厂找他回来做技术指导,他不想回。厂里领导对他说:“您是广绣的第四代传人,如果您不出来恢复,怕是这个行业就没了。”许炽光也不希望广绣在他这一代就灭了,那样他心里也不安乐。许炽光1931年出生于一个四代刺绣世家,从小学习刺绣。1959年,许炽光作为刺绣行

8、业的精英被调进广州市成立的工艺美术研究所。两年的美术培训,让许炽光的艺术感觉更敏锐了。结业后,他成了一名刺绣研究员。在技术评定中,才二十岁出头的许炽光就被评为行业里的最高级八级工。今年5月他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无论是刺绣人物、花鸟、山水,还是刺绣花卉、兽口,做法和针法都非常精通。他希望等到他做不了的时候,有人也能做。如今,绣品厂又恢复了浓郁的刺绣风气。连楼下前台也拿着针线绣花。绣品厂三楼都开辟给刺绣,里面摆满了刺绣作品。一个工作室有几个女工正对着画样刺绣,画样来自广州一些画家。女工之间偶尔有交流,但多数时间都是默默做工。许师傅基本是每天上午上班,自己绣,也教人,学徒中居然有小学生。传

9、奇发源可追溯至唐代卢媚娘广绣,史载可追溯至唐代(805年)广东南海卢媚娘的事迹。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是广绣的特色产品。体现“平、齐、细、密、均、光、和、顺”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卢媚娘自幼聪慧伶俐,工巧无比,被称为“神姑”。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五记载:“唐顺宗朝,南海贡卢媚娘,称北祖帝师之裔,自大足中流落岭表,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绡上锈法华经,字如粟米;又作飞仙盖,以丝一缕为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每日食胡麻饭二三合。宪宗(806-820年在位)嘉其聪慧而奇巧,遂赐金凤环,以束其腕,知媚娘不愿住禁中,遂度为黄冠,放归南海”那时媚娘14岁。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

10、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达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

11、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三千“花佬”印证绣品出口鼎盛时期在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在清末时,是“花佬”的兴盛时期,约有3000名男绣工。男绣工绣精制品、艺术品,而女绣工是绣日用品、供神用品。或者是女绣工按图稿绣上简单的部位后,交男绣工刺绣重要部位,如人物的头部、手部,动物的嘴、爪、眼及羽毛等。大塘、东圃、黄埔和珠三角地区有很多女工,女工基本是在农闲时在家刺绣。商铺接订单,然后再发到各家各户的女工手上。而男工却要专门学习四年半。当时还有行规

12、:男工不得教女工。“花佬”都有组织,有堂口绮兰堂,有行头锦绣行,有养老用的别墅,给年纪大的,没有家室的男绣工度晚年,男绣工过世后行里的人会把他埋在义地。抗战前国共产生矛盾的时候,有了红台布(共产党一派)、白台布(国民党一派)的分类。做绣工的人都不太懂政治,很多人选择了红台布。国民党一遇上红台布就打,还砸了行会。男绣工组织基本解散。到日本侵华,“花佬”饿死的饿死,转行的转行,无处可去的“花佬”就在城里找活干。日本女人和服背后的背囊绣花,向土匪进贡有人也选择绣鹰,都是“花佬”的收入来源。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男工学习刺绣,而女绣工则逐渐增多。“花佬”这个称谓也逐渐被人淡忘。关山月叹为“岭

13、南锦绣”2000年,陈少芳完成了一幅倾注10年心血的作品,描绘了“腊月寒梅”、“红棉盛放”、“花开富贵”、“孔雀开屏”、“百鸟归巢”、“羊城远眺”等景象。集中了几乎所有广绣的针法与技法,并融汇了中、西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甚至于鸟身上绒毛的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关山月大师甚至不相信是绣出来的,感慨中为陈少芳题款:“岭南锦绣”。传承陈少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7年生于广州,广东省番禺人,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退休之后,陈少芳在番禺南村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广绣研究所,专门从事“广绣”的研究和制作,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她绣出的绣品,在全国、省、市多次获得金奖,不

14、少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广州名片:你是学绘画出身,如何与广绣结缘呢?陈少芳:60年代,我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服从国家分配到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负责做高精礼品,三雕一彩一绣都有做过。因为广绣艺术表现力强,能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我就选择做广绣,没想到它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把它当作艺术来研究,在我个人看来,它在平面艺术中具有很高的表现力,也绝对强过电脑绣。加之,以前接受的教育是干哪行爱哪行。所以我一直坚持着它,哪怕刺绣行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文革”后,中央有文件,哪个项目在“文革”时垮了,就要重新建立,于是我又回归到抢救广绣、振兴广绣的队伍中。广州名片:那广绣再次振兴的转折点是什么?陈少芳:“

15、文革”后成立广绣精品组,创作晨曦,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质量金杯赛,拿到金杯,回归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位置。那时我们创作了很多现代派题材。岭南画派讲究绘画从生活中来,不同于传统。传统刺绣有很多条框、程式化。那时画了姐妹情浓、北方来的新伙伴等,不过因为刺绣行业的保守,新题材没能投产。退休后,自己就把有些题材绣出来,被人称作“现代广绣奠基人”。广州名片:你的作品经常展览,哪次给你印象特别深刻?陈少芳:2001年9月28日,我在陈家祠办了一次个展,本来只打算展一个月,结果陈家祠让我一直延续,直到第二年的6月28日才结束。买票的有45万人。那次影响比较大,我也很欣慰,觉得是广绣的再一次辉煌。广州名片:有人说你退休后更焕发光彩。陈少芳:退休后,我设立广绣作坊,后变成广绣研究所。一方面把获奖作品重新演绎,另一方面是绣岭南锦绣,把技艺、针法全保存在这里,而且也写了相应的文字,这样容易传下去。如果广绣要发展,这可以作为参考,如果不发展,也能说明广绣曾经辉煌过。现在人物肖像方面,也做了创新,黄、黑、白三种肤色人种的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