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477089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人读的教育书.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种人读的教育书各种人读的教育书干国祥: 每个人都首先应该解决自己的现实的关键问题,只读对我目前的教育有用的书。敞开大门突破教师间、家园间的心灵壁垒当前,学校教育较为注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竞争、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习效果,强调以学生学习成绩排名,因而常常导致学生的挫折感,进而使学生迫于外部压力而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本书针对上述问题,以自我价值理论为基础,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了竞争性评价的消极作用,使学生不再是为了超越他人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体会学习本身的乐趣。全书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促进学生主动、高效、成功学生的策略和手段,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互动性强的教师培训教材。

2、内容提要本书以自我价值理论为基础,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了竞争性评价的消极作用,使学生不再是为了超越他人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体会学习本身的乐趣。 作者简介马丁V科温顿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创造力心理学,以促进学科问题解决技能的课程发展及对学校中害怕失败和考试焦虑的调查。科温顿教授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一书的主要作者,该书主要研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科温顿教授是伯克利杰出教学奖的获得者, 也是国际考试焦虑研究协会的前任主席。 卡伦M蒂尔是在West Contra Costa学区从教25年的一位老师。1993,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3、然后在波特拉中学做了四年课堂教师研究人中。现在她是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中研究型教师特别兴趣小组的主席。蒂尔博士的研究兴趣是成就动机、城市学校和教师研究。1994年,蒂尔博士获得了一个为期两年的期彭斯博士后基金来继续她的课堂研究。 伍新春男,教育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目前已公开发表有关学习策略与动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等方面的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等十余部。其研究成果曾荣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 目录导论 目标一正确认识能力竞赛的消极作用 目标二改变规则

4、:促进积极学习动机的活动 目标三跨越改变的障碍 结束语再访杰克逊小姐的课堂 术语表 参考文献走进美国课堂:美国中小学教育观感作者:唐颈松,王秋英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5-1内容提要走进美国课堂是以美国课堂实录为主的书籍。全书分为实录篇、探索篇和反思篇,包括课堂札记、现场实录以及有关中美教育的反思及感悟。作者以中国教师的独特视角审视美国课堂,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将在美国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萃取、凝练。本书语言简练平实,但又不乏闪光点,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目录实录篇引言我在美国课堂在加州橙县学区在马丁路德金小学蹲点的三天特殊经历探索篇引言合作

5、学习模式拼图模式角色扮演模式小组访谈模式涂鸦教学模式思考、配对、分享模式团队合作学习的要点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案例活动总结反思篇我所看见的美国校园解读美国学校心理教育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回归品格教育美国独特的学校家庭学校与社区学院美国教育改革新动向班级、学校越小越好救水车、警察、博物馆美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美国学校中的新鲜事我的美国教育我看美国学校教育我所看见的美国学生直击美国课堂美国中等教育的观念更新与结构变革对我们的启示我在美国教中国数字美国教育科技手段使校园“众生”实现平等不仅仅是“走进美国课堂”(代后记)解放亚洲学生的创造力作者:(新加坡)黄奕光(Kwang,N.A.)著,李朝辉 译 丛书

6、名:基础教育与发展译丛教学模式与方法系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 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于亚洲儒家学习传统和东方教育系统的现实情况,围绕教师如何成为创造性教师这一主题,从几个视角来探讨亚洲学生创造力的解放策略:从理论的视角对创造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使读者掌握复杂多变的的创造力现象;大实践的视角提出了“如何成为一名创造性教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从思想的视角阐发了教师解放亚洲大学创造力所面临的困难,促使我们从理念上反思传统的教育思想,寻找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其目的在于,倡导变革教师思想,通过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育系统不断走向民主、开放,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

7、杨扬,让学生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实现。目录第一章你为什么要成为创造性教师?第二章创造力的PS第三章镜子,镜子,谁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第四章设计未来的IDEO购物车第五章你的创造性如何?你如何进行创造?第六章我们从事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动机是什么?第七章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创造性技巧第八章我们为什么害怕创造第九章创造性教师是学生的导师第十章在亚洲课堂上提高创造力为什么会存在悖论?第十一章哪里有创造的愿望,哪里就有创造的方法第十二章在创造性的课堂上培养自主的学习者第十三章寻找自由的柔弱生命第十三章创造性教师的美好明天?参考文献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作者:郑葳 出版日期: 2007-04

8、页数: 248 出版社: 教育科学本书以生态学习为研究视野,尝试构建一种文化生态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书中系统分析了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性、系统结构及其理念,对构建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提出了有效的实施原则、策略及设计程序,力图打造一个课堂学习的生态系统,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而又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探索世界、探究人生的精神愉悦。作为一种文化生态环境,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超越了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对于改变单一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培养更具有生态性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价值,为当前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教学革新提供了创新的理念与策略。本书目录】 前言 探求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 学习

9、共同体 一、时代回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二、范式转换:教学改革的现实诉求 三、理论重建:学与教理论发展的迫求 四、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 学习共同体:走向文化生态的学习环境 一、学习环境的界语 (一)“环境”的解读 (二)学习环境的界说 二、学习环境的历史沿革:从“客观”到“主观” (一)基于“客观主义”的学习环境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三、学习环境的未来发展:走向“文化生态” (一)两种学习环境的生态困境 (二)文化生态型学习环境素描 (三)学习共同体:一种文化生态型的学习环境 第二章 生态性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石 一、“孤独的学习者”:鼓励个体性学习的话语 (一)行为取向的学

10、习 (二)认知取向的学习 二、“群体协作”:倡导社会性学习的话语 (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情境学习理论 三、“生态性学习”:超越个体与群体之争 (一)认识的生态学 (二)学习的生态学 第三章 学习共同体的系统结构模型 一、聚焦:学习共同体各构成因子的深度分析 (一)学习主体 (二)学习目标 (三)课程知识 (四)工具及资源 (五)规则 (六)活动分工 (七)学习情境 二、互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学习共同体 (一)消费子系统 (二)生产子系统 (三)交往子系统 (四)分配子系统 第四章 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理念 一、传统设计方法的问题与局限 (一)线性特征 (二)决定论倾向 (三)封闭性

11、(四)消极的反馈机制 二、“混沌之初孕万物”:混沌学的设计理念 (一)混沌理论概观 (二)混沌理论与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三、“后现代生存”: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 (一)后现代范式解读 (二)后现代理论与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第五章 学习共同体的生成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策略 (一)回归式设计:非线性的赞美 (二)参与式设计:生命的互动 (三)反思性设计:实践的艺术智慧 二、学习共同体的生成原理 (一)目标生成 (二)课程开发 (三)活动分工 (四)实施原则 三、学习共同体的生成过程 (一)文化创生:学习共同体的培养基 (二)赋予权利: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源 (三)对话协商:学习共同体的自生成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 作者:王攀峰|主编:裴娣娜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内容介绍】回归生活世界,张扬声明的价值和意义,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之一。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 重要课题。本书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生活世界的基本含 义及其教学论意义,阐述了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 和教学过程观等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的理念和 策略。【本书目录】 ?前 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现状4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问题5 第一章 近代科学世界观及其对传统

13、教学论的影响11 一、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图景12 (一)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12 (二)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特征18 二、近代科学世界观对传统教学论的影响27 (一)理性主义教学理论范式 28 (二)实证主义教学理论范式 35 三、远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传统课堂教学的困境42 (一)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 43 (二)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 47 (三)缺乏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 51 第二章 生活世界的含义及其教学论意义59 一、生活世界是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 60 (一)胡塞尔: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非课题化的、奠基性的世界 60 (二)海德格尔:人在世界之中存在 65 (三

14、)维特根斯坦:寻找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语言 68 (四)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根基和背景 71 (五)生活世界的意识化、精神化和日常化:现代西方哲学的僭妄 74 二、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的社会实践转向 75 (一)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75 (二)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79 三、现代生活世界观的理论价值与意义88 (一)现代生活世界观与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88 (二)现代生活世界观与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94 四、生活世界观与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100 (一)当前课堂教学的危机100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104 第三章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121 一、教学活动:一种生活世界观的视角 122 (一)教学活动:从人的生活的角度看 122 (二)两个对立的命题:教学准备说与教学生活说 126 二、教学活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132 (一)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132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 141 三、生活世界的两个领域与教学活动 148 (一)生活世界的两个领域: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149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 151 (三)教学活动:从断裂走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