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474664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后的行政级别.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国后的行政级别1956年,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很特殊的1年。这1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不少事今天听起来还很耳熟。这1年,中共召开了温暖人心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国家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共召开八大。这1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下线;陈镜开创造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夏培肃完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设计;老舍完成话剧茶馆。然而这每件事情或许只是相应领域和相应专业的人士印象深刻。只有一件事,却牵动着全国各界数千万人的利益。这就是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工资改革。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

2、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次改革,它奠定了此后中国长达30年之久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基础,对新中国“吏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此“级别”成为中国除农民以外各类社会人群政治经济生活排序的重要标准。 一、 “上级给多少是多少”建国之初,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刚进城的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享受供给制,而旧有人员,包括工人、店员、技术人员、教师、职员等,则享受工资制,全国工资等级没有统一体系,并行的工资标准多达数百种。待遇反差与实际需求,使供给制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生活。于是建国后的几年间,曾经历了几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分配模式。1位当过某大学统战部长、已离休的老同志王涌,听说我要采集当年工资改革方面的材料,特意打电话

3、给我。他首先说到从“纯”供给制演变出的1种工资模式:包干制。王涌当时在西南大区,1952年从重庆到清华大学调干学习,那时实行的就是包干制。来北京之前,他拿的已经不是3万元的津贴,而是20几万的包干费(上大学后他改发干部助学金,在同班同学中,他是“富翁”)。包干制,简单说,即由国家发给一定数量的实物和货币。由领取人自行处理。这种包干制有的地方从1950年开始启动,把伙食、津贴、服装、子女保育、保姆费用的供给标准折成米或款额发给个人包干支配使用。其标准于1952年、1953年又作了个别调整。但大面积正规化施行是从年月起,对享受供给制人员进行统一评定,分为10等24级(部队设10等21级),把伙食、

4、服装、津贴部分合并为1个统一标准,并予以适当提高(平均大约提高28左右),全部折发货币。这就是通常说的“小包干”。当时政府一个普通科员可以定为行政级,每月工资(万)元。这些钱包括吃饭、穿衣等一切生活费用在内,亏欠自负,剩余归己。在南方一些富庶地区,每月六七块钱伙食费即可吃到猪肉、豆腐和蔬菜。比起供给制来,津贴部分显然增加很多。但也有的地方仍实行“分灶制”,大灶约在10元左右,即使如此,津贴部分比例增幅也很可观。随着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和梳理,分配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被形势逼迫着不断前行。到1954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包干费标准和有关事项的规定,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包干

5、费级别,进行了重新调整,并以“工资分”的形式计算。工资分由伙食分、服装分、津贴分几部分构成,按29个等级重新评定标准。这就是很多老干部说的最早挣的“工分”,也即所谓“大包干”。它还有一个银行的规范名称,叫“折实单位”。所谓“折实单位”,即把每个工资分折合成实物,以实物为基础,计算工资。之所以采用这一形式兑现工资,是因为当时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物价、尤其粮价难以稳定,且南北方差异很大。这一做法首先在天津施行,工资分的折实牌价由人民银行每天挂牌公布。天津的每个折实单位为“一斤面粉、一斤玉米面、一尺布”前5天的平均价格(广州按南方日报10日牌价折算;每个工资分含量约为:中粮08斤,龙头细布02尺,土榨

6、生油005斤,水东盐002斤,荷柴25斤)。后来这一做法推及京沪宁汉苏杭等地,实物内容根据地区不同,有了变化。如上海1个工资分为1斤标准米、1斤标准面、1尺龙头细布、1斤煤,比天津略高;当时的每个分值约为6500元(6角5分)。全国比较通行的折算量为一个工资分约含:28斤粮食、005斤植物油,02尺白布、2斤煤、002斤食盐。当时的级别与工资分情况大致为,正副县级1417级,227145分;正副股级1722级,145110分;办事员2226级,11092分;勤杂人员2829级,8885分。因地域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享受包干的人员,保育费、保姆费、妇女卫生费、老年优待费等仍按原额发放。当时有不

7、少干部长期习惯于供给制生活方式,有一时期在一些老解放区,规定干部可以自由选择享受供给制或工资制,我曾访问过1位“东北大区”的老人,据他说,不少人迟迟不愿选择工资制,认为“生活上的事还是组织上管好,自己操心很麻烦”。尤其一些农村出身的干部,对革命队伍里管吃官穿,进了食堂馒头包子管够的供给方式,有一种极强的安全感,认为干革命,不就是为了穿的暖和,吃饭管够吗,生怕实行了这种制度,将来组织上不管自己了。有的老干部开玩笑说,当时有一些精于算“分”的人,谁什么级多少分屈指一算,就知道他的家当有多少。言下带有讥讽味道:“多数人都傻乎乎的,上级给多少是多少,心里想的只有工作。”6类地区行政830级工资表级别工

8、资(元)级别工资(元)8264.6 0 2070.009247.00 2162.0010209.902256.0011193.502349.5012170.802443.0013153.902538.0014136.602633.0015122.802730.0016109.402827.501798 29 2925.001887.503023.001978.00 二、 什么人可以不交房租时至1955年,国内经济形势继续向好,新一轮工资改革也应运出台。由于物价基本稳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工资分所含5种实物已不能完全包括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决定先行在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废除工资分,改行货

9、币工资制。从而拉开全国工资改革的序幕。1955年8月31日,周恩来签发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自1955年7月份起,将现有的一部分工作人员所实行的包干制待遇一律改为工资制待遇,以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制度。这次改行工资制待遇后,工作人员个人及其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均由个人负担。现行的包干费、老年优待费、家属招待费、病员伙食补贴、回家旅费、妇女卫生费、生育费、保育费、保姆费、儿童医药费、公费学生待遇、家庭双方一供(给制)一薪(金制)工作人员的子女教养补助费,以及行政经费开支标准中有关工作人员子女入学学杂费、宿费等项规定,一律废除。同时,这次改行工资制待

10、遇后,工作人员住用公家房屋和使用公家家具、水电,一律缴租、纳费。为此,专门制定了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住用公家宿舍收租暂行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宿舍使用公家家具收租暂行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宿舍水电收费暂行办法、中央国家机关托儿所收费暂行办法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宿舍取暖补贴暂行办法等。1位曾专门管理此类事务的老同志说,他记忆中,房租、水电费只须几角或几分钱。当时的外交部长助理乔冠华和新闻司司长龚澎夫妇的工资加在一起是486元,他们住的1套单元房,所有家具由外交部总务司配备,其中双人床租金每月8角;沙发1元2角;单人床2角5分;小方凳8分;饭桌4角;衣厨3角;写字台1元。冯景元的解读毛泽

11、东1968年的一份家庭生活收支账一文透露,毛泽东住中南海的房子也要按规定交付房租。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毛泽东的家庭开支主要为9项,其中主食450元;副食120元;日用开销33元。这一标准一直持续到1968年,日用开销才长至92.96元。这种生活标准已经超出毛泽东(404.8元)和江青(243元)工资的总和。说明毛泽东的家庭和中国普通百姓的家庭一样,工资收入主要用来糊口,吃饭占家庭支出的绝大部分。当我调查一些关于当时房租的情况时,曾问到一位朋友,他脱口而出说“那时候根本不用交房租,我都没听说过。”当我拿出当时的文件给他看时,他又说,“那什么人可以不交房租呢?”我想,如果毛泽东都要交房租,那恐

12、怕除了农民以外,只要住房,没有人可以不交房租。但这次国家机关的工资改革,还留了1个供给制的“尾巴”:全部实行工资制后,工作人员中因多子女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仍暂时按原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规定,予以补助。这次工改,建立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几大类分配制度,其中党政机关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把干部分为30个行政级;企业工人分为8个(个别工种为7个)技术等级,专业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也都相应有了自己的等级系列。且各系列之间大致可以互相换算,如文艺1级相当于行政8级;高教8级相当于行政17级等。与此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费用水平、交通以

13、及工资状况,并适当照顾重点发展地区和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规定以一类地区为基准,每高1类,工资标准增加3(如浙江属二类地区、安徽属三类地区、北京属六类地区、上海属八类地区、广东属十类地区、青海属十一类地区等)。工资区类别越高,工资标准越高。定级标准采用一职数级、等级线上下交叉的做法,依据职务,参考德才和资历进行评定。大致为正部级35级,如当时茅盾是文化部长,定4级;副部级58级,周扬当时是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定6级;正局级810级;副局级912级,等等。定多少级拿多少工资。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间的比例,约为21:1,全员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当时机构设置还没有

14、后来那样严格明确,有些单位,因其特殊性,配备干部级别很高,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按级别至少应为正部级,该校10级、11级的中层干部也为数不少。再如笔者访问的1位老同志,行政10级,当时是中宣部科学处副处长(处长于光远,当时中宣部未设司局),而文艺处处长丁玲是7级。有种说法:当时东北出来的干部定级时都占便宜。我为此与几位朋友交换意见。有人说,有一定道理。因为东北当时的工业最发达,工业领域的干部最健全,而且东北大区的政权建设因为比别的地区早,可谓五脏具全。全国一解放,各地都需要管理工业的干部,如果在东北要是1个厂长,到其他地区新建的工业基地就可能当局长,而如果这种调动是在定级之前,要参考职务,

15、就能占便宜。我有1个朋友的父亲确实是这种情况。他1944年参加革命,在东北1个煤矿当支部书记,当时国民党军队大批出关,要在几个月之内消灭“共军”,与解放军的战斗十分激烈频繁,著名的“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就是在这一时期。当时两军不断拉锯,他所在的矿一会让国民党占了,一会又被解放军夺回来,敌人一占,他就领导工人护矿,解放军一占,他就组织工人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生产和群众工作经验。结果辽沈战役后,他随军南下,在某省当了工业厅的副厅长,1956年定为12级。以他的资历,就算比较“便宜”了。但总的讲,这次定级以德才资为基础,综合考察干部,所做的工作应该说基本是公平的。6类地区高教113级工资表级别工资(元) 级别工资(元)1345.008106.002287.50989.503241.501078.004207.001169.005177.001262.006149.501356.007126.00三、 行政13级:高干在这次定级中,旧吏制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