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免疫调节学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474070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4免疫调节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24免疫调节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24免疫调节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24免疫调节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24免疫调节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4免疫调节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4免疫调节学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3 免疫调节 学案一、免疫系统的组成类型: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年痔器宜功能:免疫细胞生成如骨髄*成熟如兒没目骨髄,胸腺)或集中分布如脾,淋巴结等)的场所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参 细胞 与非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处理抗原,参与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细胞I免疫器官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发挥免 疫作用的 细胞)1免疫活性物质:由浆细胞产生人T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及细胞由 等判一判1脊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分布的场所 ()2. 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他们分化、成熟场所也相同() 3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

2、酶体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就有接触病原体等之 后获得的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种类第一道防线:免疫:利用抗体消灭 细胞外的病原体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和免疫:宿主细胞被 _一裂解1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比较2.特异性免疫增殖泌I相同抗原、二次入侵少数抗原直接刺激增殖分化释放增殖分化I相同抗原、二次入侵因子(特异性结合)|增冶 分;化厂 记吃|丿 细胞攻细胞懦胃强分化记忆X 细胞;抗吞,吞噬处理T原噬细胞传递,细 胞淋巴加强作用三、免疫失调疾病连一连异常特点免疫疾病实例A.防卫过度患者几乎丧失 一切免疫功能乩过敏反应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b-获得性免 疫缺陷综

3、合症I .类风湿关 节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IL皮肤寻麻疹B.防卫不足发作快,消退 快,非首次接 触抗原时发生c.自身免疫病HL艾滋病四、免疫学应用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2人工标记检测追踪3免疫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判一判AIDS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细胞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1234 5回扣教材,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在机体中的位置。()1教材 35 页问题探讨,明确免疫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2教材 35 页最下面免疫系

4、统的组成。3.教材36页资料分析和教材41页科学技术社会有关艾滋病及其病毒相关知识。 4教材 37页图215 和图 216,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关系。5教材 38 页左边“想像空间”、“相关信息”及最下面思考题,加强对知识理解。6.教材3940页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有关热点问题。 7教材40页练习一中1、3 和 4;教材43 页自我检测一中1、3,三技能应用。应用疫苗、人工标 记抗体、免疫 抑制剂与器官功能功能异常1防卫免疫疾病免疫调节防卫不足对象尊卫过度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防线防线防线11非特异特异性性免疫免疫防线肿瘤细胞物质基础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免疫免疫能力提高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5、骨髓中造 血干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 (胸腺):/记忆T细胞4应细胞转移到淋B细胞一 X骨髓)巴器官抗原刺激弋一浆细巒一抗体记忆5细胞切除胸腺T 细胞、记忆 T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 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2.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传递抗原,吞噬抗体一抗原结 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 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

6、腺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 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提醒 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并不需要抗原刺激。类型 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核心细胞B细胞T细胞杀菌物质特异性抗体 -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 胞)免疫失调症1免疫失调(1) 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 击而引起的。(2) 免疫缺陷病: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3) 过

7、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 紊乱。2.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比较比较内容过敏反应体液免疫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反应时机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反应结果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3. 免疫缺陷病(1) 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疾病。艾滋病(AIDS) 含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 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 导致患

8、者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 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 病症HIV潜伏期210年,患者一般两年内死亡。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持 续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 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 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3)艾滋病病毒(HIV) 遗传物质:RNA。 信息表达:RNA逆转录a A转录aRNA翻译a蛋白质 此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T细胞的核糖体内。 变异类型多,突变频率高,因为RNA是单链结构,不稳

9、定,给研制疫苗带来困难。 生活方式:寄生。注意 艾滋病死亡的直接原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HIV破坏免疫 系统。免疫机理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要做好综合应用题,必须理解三道防线与特异性、非特 异性免疫的关系。(1) 第一、二、三道防线与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2)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及关系。(3) 免疫活性物质与三道防线、免疫细胞的对应关系。A抗体B.淋巴因子C.溶菌酶D.吞噬细胞基础知识落实1.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 体的免疫系统B.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

10、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2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后,菌体在人体内裂解释放出类毒素,患者出现中毒休克综合症。 实践证明,从病愈者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猪链球菌”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类毒素是大分子化合物,抗毒素是小分子化合物B. 类毒素是一种抗原,抗毒素是一种抗体C. 类毒素是一种过敏原,抗毒素是一种抗原D病愈者血清提取物治疗患者属主动免疫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和联系。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4高致

11、病性禽流感病毒 H5N1 首次侵入机体后,机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延长B.浆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C. 记忆细胞迅速分化D.入侵病毒最终被效应T细胞清除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病毒主要攻击B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B在细胞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C.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构成D. 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6. 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吞噬细胞T细胞C. 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

12、于免疫系统疾病D. 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7. 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 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 叙述正确的是()A. 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B. 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 是溶酶体,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D. 物质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8以下与人体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B.记忆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C.吞噬细胞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D.免疫系统有防御功能,

13、而没有调节功能9科学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但是临床上不可用于治疗 ()A.风湿性心脏病B.过敏性鼻炎C.艾滋病D.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10. 为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下列有关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B. 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释放淋巴因子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11. 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A. HIV在T细胞内通过二分裂迅速增殖,使T细胞大量死亡B. 艾滋病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C. 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多种病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