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465113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5种群和群落.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15种群和群落考点四十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高考试题 1.(2013年浙江理综,T4,6分,)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出生率的计算、影响出生率的因素、年龄结构的含义,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

2、生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100%=20%,A项错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B项正确;推迟性成熟期,则会降低出生率,C项错误;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的种群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D项错误。答案:B2.(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5,6分,)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

3、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群落的丰富度和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解析: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

4、,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而不是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C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第三营养级鹰含的能量最少,D正确。答案:C3.(2012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6,6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点睛:本题以分析坐标图的方式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知识。考查

5、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该种群12月份几乎没有未成熟个体,说明该种群10月份种群出生率降低,出生率也可能是0;天敌迁入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各年龄段个体数量;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衰老个体的百分比可随着月份变化而变化,说明种群年龄结构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雌雄个体交配机会减少,种群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答案:D4.(2012年重庆理综,T4,6分,)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

6、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考查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为容易。解析:Ob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a点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ab段,蝗虫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仍在增大,故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后,会改变性别比例,蝗虫种群内雌雄比例失调,交配机会减少,导致种群出生率降低,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de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被啃食的植物较少,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

7、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5.(2012年浙江理综,T5,6分,)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种群数量变化等知识。是对理解问题能力的考查。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存在捕食关系;三种生物的数量基本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旅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植

8、物数量和天敌数量的变化;植物增多引起旅鼠增多,就会引起植物减少,旅鼠增多会引起旅鼠天敌增多,从而引起旅鼠数量减少,植物增多,这种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D6.(2011年海南单科,T2,2分,)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点睛:本题考查酵母菌结构的有关知识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相关实验知识,较为综合,考查理解能力。解析: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及线粒体,二者均有DNA的分布,A项正确。酵母菌

9、无氧呼吸的终产物为CO2和酒精,其跨膜运输方式都为自由扩散,B项错误。培养早期,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项正确。在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培养液中环境容纳量不同,D项正确。答案:B7.(2011年重庆理综,T4,6分,)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0、考查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对种群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黑暗是选择因素并不是诱导因素,A项错误;由于盲鱼生活于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因此限制其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应为食物和水中的溶解氧等,B项错误;盲鱼进行有氧呼吸,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C项正确;盲鱼作为科研材料是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答案:C8.(2010年海南单科,T17,2分,)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

11、,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甲种群幼年个体最多,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数相同,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最多,为衰退型。答案:A9.(2010年山东理综,T8,4分,)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点睛

12、:本题考查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及应用。考查理解能力和根据坐标图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在种群数量越小时控制效果越好。控制人口的数量关键是控制出生率,我们是不可能控制人类死亡率的。K/2值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值时得到。答案:C10.(2013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31,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

13、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和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其中涉及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有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因素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4

1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答案:(1)生产者(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11.(2013年重庆理综,T7(),10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

15、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解析:(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的种群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