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461996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深圳市光明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目录第一章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一、 产业发展基础二、 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三、 面临的挑战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一、 指导思想二、 发展定位三、 发展目标四、 发展战略五、 主要任务第三章 重点发展产业一、 高新技术产业二、 先进制造业三、 现代服务业四、 现代生态农业第四章 总体布局和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一、总体布局二、产业布局引导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一、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改善产业服务硬环境二、推进产业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管理和服务三、创新产业要素供给机制,促进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四、优选“增量”

2、调整提升“存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五、构建支撑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光明新区是在原深圳光明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成立的,下辖公明、光明两个办事处,新区面积155.4 平方公里,其中公明办事处面积100.3 平方公里,光明办事处面积55.1 平方公里。总人口83.4 万,其中,常驻人口约39.1 万,户籍人口约4.3 万。光明新区的成立,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体制、促进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是开创特区新局面的重大战略布局。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培育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尽快缩短特区内外差距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它是指导光明新

3、区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第一章 光明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一、 产业发展基础 光明新区成立以来,产业发展起步良好,2007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8 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工业支柱地位突出,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为主。近年来,高技术产业高阶起步,引进了一批高端电子信息类项目,其中,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落户光明,化合物半导体和平板显示产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内衣、模具、钟表被列为深圳市九大产业集聚基地之列,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农业尽管比重不高

4、,但是深圳和香港重要的水果、蔬菜、花卉基地及畜牧养殖基地。然而,由于过去特区内外政策差异、区位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与深圳市整体相比,光明新区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工贸易仍占很大比重,产业配套程度低,部分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缺失,效益水平低;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自身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匮乏;服务业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发展形成明显制约。二、 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过去一个时期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改革创新优势,整合国内优势资源和国际资本与技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引

5、发的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发达国家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环节和部分服务业呈现加快向外转移的趋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制造业向服务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为新区承接比较高端的产业转移和高端人才提供了难度的机遇。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的过渡期,对制造业内部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深圳市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在自身发展水平提高、国际产业转移提升条件下,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随着国

6、内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些内地快速增长型企业正呈现将研发、管理、营销职能向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的趋势。而粤港澳三地的深度合作,为光明新区与香港、深圳中心城区开展深度分工协作、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深圳市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并对强化产业支撑和拓展城市空间提出了要求。光明新区作为深圳市西部高新组团的核心区域,被赋予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支撑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历史责任和战略地位,成为深圳未来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深圳市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集成区位优势、土地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光明新区最有条件成为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

7、地,承担高技术企业的拓展空间及部分领域的上游研发和下游营销环节,分担深圳关内居住、商贸等部分城市功能。这些为新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三、 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尽管国内出台了刺激内需计划,但难以改变近期新区产业发展外部市场增长放缓的趋势。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提升以及后发地区的猛力追赶,区域之间对关键资源的争夺加剧。随着全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光明新区缺乏以前深圳发展的政策优惠环境。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光明新区具备更为科学先进的理念、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创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从内部来看,光

8、明新区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生态保护地比重大;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成本、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增加,对产业发展约束加大;发展高新技术的创新资源不足,旧区改造、提升任务艰巨;特别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建设国际一流城区、发展高端产业之间的矛盾,巨大的资金需求与经济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开创性的管理体制、精简的机构与繁重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市建设任务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整体上看,与深圳市所赋予的发展任务和功能定位要求相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还有较大的距离,要缩短这种距离既需要得到深圳市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新区自身付出巨大的努力。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一、 指导思想

9、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和“产业第一”的发展方针,创新发展模式,围绕打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建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的战略任务,立足深圳市乃至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突出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绿色新城的新理念,以形成“三高两低”(高端、高附加值、高利税、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发展“生态型经济”,高起点、高标准、快起步地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二、 发展定位 按照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和产业强市战略,根据深圳市赋予光明新区的战略使命和光明新区的自身条件,产业发展定位是:力争用10 年左右

10、的时间,建成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基地,深港大都市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区和功能型的生态农业基地,深圳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探索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新区的产业发展要突出以下原则: (一)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化的原则。充分利用深港合作平台,立足于全市乃至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紧紧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化和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的实施,跟踪国际技术发展态势,定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引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大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鲜明、规模化突出、带动效应明显的

11、高端产业,为加快形成和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服务。 (二)坚持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应新区从园区式经济向城区经济转变,立足深圳市、珠江三角洲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转型升级,通过制造业强化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关键环节的发展,加快关键环节的社会化、专门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技术、设计、信息、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阶起步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由以加工组装为主向产业价值链两端拓展延伸,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三)坚持优选增量与提升存量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全区土地资源,加快原有工业园区改造,合理分

12、工、集约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立足高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原有工业园区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具有创新性、先进性、集群化、集约化和可持续性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关注社会民生,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新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通过立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端,实现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区域功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产业集聚基地和特色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立足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为契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近期以开放“引进”为动力

13、,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市场覆盖广的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和具有高增长性的科技型企业,为市内创新型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发展空间,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和服务配套,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坚持资源集约利用、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光明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严格执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个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以及资源节约型、可循环、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光明新区。三、 发展目标 (一)

14、总体目标力争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光明新区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两翼,生态农业为补充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开放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取到2010 年和202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5 亿元和1000 亿元。 (二)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8-2010 年):打基础快发展阶段。主要是打牢基础、扩大产业规模、构建框架、加快发展。通过加速培育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等主导产业,奠定发展基础,引进建成投产4 个左右年产值5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

15、产业龙头项目;三大制造业集聚基地初步形成;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配套功能。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左右,到2010 年达到265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7%:66.1%:33.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35%以上。 第二阶段(2011-2015 年):强化提升阶段。主要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位、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体系。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通信设备、视听电子和生物医药等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内衣、模具、钟表、仪器仪表等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吸引一批

16、总部型企业进驻。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15 年达到560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4%:64.5%:35.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40%以上。 第三阶段(2016-2020 年):趋向成熟发展阶段。建成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服务和出口基地;先进制造业出现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营销两端为主转型;现代服务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本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到2020 年达到1000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约在0.3%:57.7%:42%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50%以上。四、 发展战略 实施细分市场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