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45853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124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长的极限_[美]_D.梅多斯_商务印书馆_1984.doc(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长的极限 美 D.梅多斯 商务印书馆 1984中译本前言 1968年由意大利大资本家出面,邀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和垄断资本家等几十人,组成一个名叫罗马俱乐部的非正式的国际协会。该俱乐部的宗旨是研究人类当前和将来的处境问题,并拟定有关人类境况的研究计划。增长的极限一书就是梅多斯等人接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为它提供的第一个研究报告。 本书作者之一丹尼斯梅多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其他的作者也在该学院任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专业的经济学家。梅多斯的老师福雷斯特是电子计算机中一种记忆装置的发明人。他发展了“体系动态学”的分析方法,把它应用到增长极限的研究工作中,于1

2、971年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梅多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在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方面,都是以福雷斯特的世界动态学为蓝本,只是分析结构更加复杂一些罢了。因此,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称为福雷斯特梅多斯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情况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日益尖锐,各国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企业经常开工不足,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现象在美国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摆脱这些困境,各国接受凯恩斯主义,执行管理需求的反危机政策。具体的办法就是在危机期间由各国政府策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暂时性的刺激作用,这些国家在两次经济危机的间隔时期中,国民生产总值都断续地有

3、着不同程度的增加。这种情况使得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可能在波动中实现增长。 战后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也使得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感到经济增长问题的迫切性。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重建的规模较大,垄断资本大量采用新技术来装备本国企业,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增长。这两个国家生产增长速度之快,曾被称为“经济奇迹”。相形之下,美国发展速度相当迟缓。与此同时,苏联积极加强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使得美苏两国的经济差距愈益缩小。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下,第三世界兴起以后,第三世界各国必然成为美苏相互争夺的对象。为了通过自身的经济进展来吸引第三世界走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轨道,美国也必须加速国民经济

4、的增长。 由于这些情况, 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界就开始注意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索洛、斯旺、托宾和卡尔多等知名的美英等国的经济学家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纷纷提出自己的增长模型。经济书刊中鼓吹加速经济增长的文章屡见不鲜。各个政党在其竞选纲领中也以加速经济增长为其基本施政方针。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整个西方世界流行着“增长热”,甚至“增长狂”。因此,经济增长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最优先的经济议题。 在这二十年中,西方各国政府加速经济增长的手段,不外是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人为地促进经济增长进程。长期执行这种政策的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失业问题,反而造的三废

5、不予处理,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失去平衡,公害病症严重损害居民的健康;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不能再生的矿产资源迅速消耗,造成这些物资的短缺。总之,经济增长的代价沉重,产生的问题不少。增长的极限一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梅多斯等人的增长极限理论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研究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变动,与联系。他们认为,这五种增长因素的各自变动都是在一个反馈环路中发生的。反馈环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的反馈环路,另一种是负的反馈环路。正的环路包含着促使这些因素增加的各种变量,负的环路则包含着抵消的力量。这些力量控制着这些因素的增长并使其处于某种稳定状态之

6、中。例如在人口增长的正的反馈环路中,出生率是有关增加人口的变量之一,而死亡率则是负的反馈环路中控制人口增长的力量。 梅多斯等人认为,包括人口在内的五种增长因素不但在其反馈环路中变动着,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他们通过连锁的反馈环路,把有关五种增长因素的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综合在一起,并且给予每种因果关系以量的测定,从而建立了他们的世界模型。然后,再把这些数值输入电子计算机,让电子计算机回答这些因果关系同时发生作用以后世界经济的变化情况。 由于这五种增长因素的共同特点是指数增长,就是它们都以不同的百分比逐年增加。计算一段时间的增长量,就同通过复利计算法计算本利和的方法是一样的。这些因素增长一倍所

7、需的时间叫做倍增时间。梅多斯等人认为,指数增长的特性是,这些因素开始增长以后,经过许多倍增时间,它们增长的量可能没有什么重出的结论就体现了这种观点。这个结论是:如果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末,由于世界粮食短缺,或者由于资源耗竭,或者是由于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早在公元2100年来到之前,增长就会停止。”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的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性的均衡”。这个事关人类命运的耸人听闻的结论使得增长的极限出版以后,立即引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术界的激烈争辩。许多学者把梅多

8、斯等人的世界模型称做世界末日模型,以此来表明它的悲观论调。 撇开梅多斯等人在建立世界模型时所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这个模型不过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于人类未来的悲观看法的重现。当时,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在马尔萨斯人口法则的制约和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由于人口的增加,需要耕种越来越多的劣等土地,因而促使地租上涨。地租的上涨意味着利润的减少。随着人口的继续不断的增加,地租会节节上涨,利润则持续下降。最后会使利润完全消失,无法进行新的投资,于是,整个经济进入一个净投资等于零、生产水平不再提高的静止状态之中。世界末日模型和这种论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样认为资源供给有限是人口和产量增长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9、除此以外,它还根据六十年代末发生的情况,添加污染这一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使得它的结论更加具有紧迫性和悲观色彩。 世界末日模型和古典的“静止状态”有着共同的缺点。它们都忽视了技术进步和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过程的促进作用。技术知识的应用可以改进产品设计或者发展代用品,并且有可能从一向砂,从而增加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供应量;通过技术知识的应用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污染,但是可以把污染降低到对人体无害的水平。 世界末日模型的另一个重大缺点是忽视价格机制的作用。当一项不可再生的资源感到短缺或预期行将耗竭时,通过价格机制的反馈作用,该项资源的价格势将上升。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节约这项资源的使用,刺激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推出

10、节约这项资源的产品设计并投入生产。这种情况还会促进对代用品的研究、发展和使用。如果这项资源的价格上涨到足够高的水平时,在经济上原来是不可取的技术革新就有可能付诸实施。总之,价格机制的作用会压缩这项短缺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它的供应,扩大代用品的使用范围,从而缓和这项资源的稀缺程度,减少由于它的短缺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冲击。 比如,七十年代两次石油提价似乎意味着梅多斯等人所关注的资源耗竭已迫在眉睫。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石油价格提高以后,世界石油供应量短期间还不能够大量地增加,不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世界石油的需求量却迅速地降低了。例如,19791981年三年内美国石油消费量降低了15以上。除此以外,

11、世界范围的大面积的石油勘探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我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勘探的初步结果显示我国有希望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大产油国。从页岩、油砂等代用原料中提炼石油目前成本较高而反污染环境,暂时缺乏商业价值,但不失为潜在能源。核电站的建设速度业已加快。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有了一定的发展。能源问题或者说以石油为例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的耗竭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世界人口的增长当然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大多段。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均收入水平和出生率是高度相关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后,出生率就会下降。因此,为了降低人口增长率,把世界人口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保持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发展中国家

12、的经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零增长的设想是不能接受的。 世界粮食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在第一次石油提价时,由于世界粮食生产国歉收,19721974年世界小麦和大米价格突然上涨几达三倍。这种情况似乎也为增长极限论提供了论据。但是小麦和大米等粮食价格由于以后市场供应情况充足已于1976年下跌到1972年的水平。现在的紧迫问题不是世界粮食短缺而是有些发展中国家人民贫困,无力购买食品。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就农业技术水平来看,各国情况差别悬殊。美国以3的劳动力生产的粮食,除了满足本国需要以外,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还能供应出口;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耕作水平低下,有些国家生产的粮食不敷本

13、国需要。这种情况意味着世界农业增产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发掘这些潜力,必须加速农业的发展。 梅多期等人认为,即使能源、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粮食问题解决了,环境污染日渐严重也会招致人类的毁灭。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增加治理污染的开支,很可能减少生产性投资,以致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速度。即使是这样,近年来清除空气和水的污染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总之,由于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压力和由此而发生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不过这些问题经过人们的努力不是不可克服的。根据十多年的经验,现在比在1972年可以更有理由和更有信心地说,由于经济增长而发生的问题终归可以解决。虽然如此,我们决不能低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14、,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可掉以轻心,而且要付出代价。增长的极限一书的出版,正是促使人们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此外,增长的极限一书的出版还推动了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未来学等的发展,促使学术界开展对世界经济模型的研究。例如,罗马俱乐部公布了增长的极限这个报告以后,又于1974年发表了美国的梅萨罗维克和西德的佩斯太尔等人起草的名为人类处于转折点的第二个报告。1976年该俱乐部又委托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柏根提出名为重建国际秩序的又一个报告。与此同时,美国凯斯西部储备大学也编制了一个世界经济模型。1981年美国卡特政府发表了有关

15、未来世界发展的名为全球二OOO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报告。1983年,又由二十位非政府专家发表了全球二OOO年修订报告。这个报告的作者们对当前世界的生态、经济和人口趋向提出了比较以前的各个报告远为乐观的看法。自七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有关机构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会,并且委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惕夫等人建立一个多区域的全球模型,研究未来世界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子1977年编成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公诸于世。以上的这些研究报告和会议活动可以说是增长的极限一书引起的一场大辩论的继续。现在将增长的极限一书翻译出版,以供我国学术界开

16、展这方面的研究时参考。增长的极限 美 D.梅多斯 商务印书馆 1984 第一章 指数增长的性质P13-27第一章 指数增长的性质今人有五子予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公元前大约500年世界肥料消耗量正在指数地递增,大约10年增加一倍。总使用量现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五倍。注意:数字不包括苏联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1955年统计年鉴,1960年统计年鉴,以及1970年统计年鉴。人们预期总的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比较不发达的地区会指数地递增,可是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则几乎是线性地增加。比较不发达地区中城市人口现在加一倍的平均时间是15年。资料来源:联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