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457153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

2、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

3、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

4、然的语言”。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四、小结本课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第二课时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1教师与学生对话。(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

5、手法,浅显易懂。(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2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

6、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明确:(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

7、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明确:找出与原文不同之处,可以从整体,也可以从某一点谈体会。应围绕改后文章更准确、内容更有概括性谈起。三、拓展延伸,实践明理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

8、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链接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新课标指出:“语文课

9、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四、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

10、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资料宝藏】1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1)文笔活泼、语言生动,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理通晓、举例恰切。(此三点既是优秀的科学小品文的共性,在本文中又体现出其个性特征。)(2)寓科学现象的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中。文笔活泼、语言生动,是本文写作上的第一个特点。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两段,以散文式的语言描写四季风光,寓科学现象的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中,状物传神,很有诗情画意。拟人的手法用得自然巧妙。写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借杏花、桃花来“传语”、“暗示”,写布谷鸟“唱歌”,把大自然人格

11、化,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紧扣课题,自然巧妙。(3)按认识的一般规律组织说明的顺序。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从全文看,作者介绍物候学的知识,是按照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的顺序逐层展开的:先说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学的作用。进而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从局部看,如文章的第三部分,又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逐条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北寒南热的纬度影响,是北半球的普遍现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最主要因素,自然要首先提出来。经度影响,是决定同纬度内临海和内陆地区物候现象来临先后的因

12、素,所以放在第二位。高下差异只适用于山区,所以放在第三位。而古今差异的影响,不如前三个因素显著,所以放在最后。另外,四个因素的安排,又体现了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前三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古今,是时间因素。不仅如此,在具体说明中,作者还注意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加以说明。如在说明高下差异时,作者不仅说明了一般的情况,而且进一步说明了“逆温层”这一特殊的现象。由于说明逻辑严密、合理,全文清楚,结构分明。(4)恰当举例说明的方法。为了把比较抽象的道理说明得具体生动,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本文充分地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首先是选择一般人常见的事例为例,如桃花开、燕

13、子来。选例既通俗又典型,力求精当,一般只用一例就能说明一个问题。当问题复杂、不易一下子理解如在说明纬度的差异时,文章增加一例,但仍以典型、精当为度。其次,为了准确地说明问题,本文将举例子和作比较、列数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说明物候现象的差异时,所举的例子多是包含对照、比较的成份,一看就是差异明显。在所举的例子中,还包含一些数字,无论是用确数还是约数,都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使所举的例子更为人信服。2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以清新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科学物候学。“物候学”对许多青少年读者来说,该是陌生而神秘的;要用很短小的篇幅讲清这门科学的

14、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又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它言简意赅地、饶有趣味地把物候学介绍给青少年读者,使他们不但对这门新兴科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使之在学习语言方面受到启示,吸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语文教材,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1)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这篇文章,是要向读者介绍有关物候学的知识。如果简单地用“物候学知识”一类的标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会有生疏深奥的感觉,不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改写时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既与科学小品文的特色相合,又十分新颖别致。它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引人入胜。“人有人言、

15、兽有兽语”,那只不过是流传于街巷市井中的一句俗话而已,事实上只有人才有语言。而标题中却让“语言”出自“大自然”之“口”,真是与众不同,引人寻味了。这个标题,切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读者们无疑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的。(2)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自然。第一部分(第13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文章开头,就把“冬去春来”、“入夏趋秋”的四季变化和花木虫鸟的百态千姿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从这些“周而复始”的变化中,这些百态千姿的差异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原来他们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看成了大自然的“语言”这就是“物候”;而“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这就是物候学。这一部分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之后,紧接着就要介绍研究物候学的用途,这当然是顺理成章的。文章先指出:观测物候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这些“活的仪器”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应用在农事活动中也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