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452413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策划方案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除不公建和谐社会/筹划方案范文理论界专家认为;“和谐社会 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方 面:1“和谐社会 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2“和谐社会 是社会构造合理的社会。3“和谐社会 是行为标准的社会。4“和谐社会 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要 着力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弱势群体的问题等等。 试对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做一讨论。一、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1、受教育者获得教育时机不平等。表如今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升 学率的差距,这种差距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而扩大,呈现出倒金字塔 状的格局。?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城镇已普及了初中、小 学教育,而农村儿童入学

2、率缺乏95%,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 65%,而低于这一数字的省、市达13个,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缺乏 50%。到20*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另据上海教育科学院有关专家测算, 21、20*年,适龄人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占75%和76.6%, 有7个省区在60%以下。虽然小学入学率到达99%,但毕业率仅为89% 左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但毕业率仅有76%左右。据测算,每 年全国约有1万儿童没有入学,2万儿童未能完成6年小学教育。 高中阶段城乡差距又被拉大,从初中升高中的比率看,城市的升学率 从1985年的40%进步到20*

3、年的55.4%,而同期农村那么从23%下降 到18.6%,两者间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以上。在全国31个省区中,当年城乡差距超过 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高等教育阶段,城乡差距进 一步拉大,据对北京某一著名高校20*多名学生抽样调查发现:这些 学生中,28%来自北京,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只有17.7%来自农村。也就是说城乡比例为83:17.7,近似值为80:20,而我国城乡人比例是20:80,也就是说 占总人 20%的城镇人,享受了 80%的高等教育时机。这种不平等, 是政策倾斜的结果,集中反映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以清华大学为 例,在迄今为止二十多年间,它投放在北京的招生

4、方案超过苏、皖、 鄂、川4省的总和。20*年,在北京招生占招生总数18%,而当年北京高中毕业生的 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招生分数线也相差非常悬殊,在北京能上 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一般高校的分 数,在一些省那么无学可上。1998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中专录取分 数线是这样划的,城市376分,农村532分,相差竟达156分。2、教育资源不平等。资金投入不平等。各教育阶段,各级政府都 将有限的资金投到有限的重点学校,南京一所普通中学要求拨款130 万元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其邻近的一所重点中学却可以得到10万 元现代化工程改造拨款,而有些县全部教育拨款还缺乏1万元。2享

5、受的群体不平等。据对北京、重庆等十城市的一项调查,在北 京市,占总人数不超过10%的党政干部、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 人员的子女,升入重点中学的比率达57.3%。而某经济大省财政厅与省 城某知名中学达成的协议更反映了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该中学每接收 一名该厅官员的子女,就可多得数万元教育经费。3享受的师资不 平等。在大城市,教师人才济济,当一所重点中学出现一位教师岗位 空缺时,会有成百上千名大学生前去应聘,这其中不乏有博士、硕士 毕业生;而农村教师流失严重,湖北省蕲县一年就流失教师8余 名,有些小学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受财政经济状况的限制,农村和 经济欠兴隆地区很难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去从教。许

6、多地方挑大梁的 仍然是没有受过中专以上学历教育、由过去的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去 承担,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4根底设施的宏大差距。当城市中小学生普遍走进高楼大厦、 享受现代化教育设施时,还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学生在低矮、阴暗、潮 湿、简陋的危房中苦苦就读。当城市一些单位的职工子女无忧无虑地 乘坐单位班车往返就学时;许多贫困农村的孩子却要翻山越岭、起早 贪黑、往返十几公里奔波于就学之路。3、师资待遇的不平等。城市可拿出几十万元招聘中小学校长,而 农村小学校长平均工资不会超过千元。当前大多数城市中小学教师平 均月工资收入到达二千元左右,而农村教师却只有数百元。而且农村 教师工资还常常被拖欠,全国人大副委

7、员长路甬祥引述教育部的有关 统计显示:截止20*年7月,全国累计拖欠教师工资127亿元,涉及 24个省区;其中20*年1-4月新欠14.6亿元,涉及21个省区。虽然 近年情况有所改观,但问题还远没有彻底解决。4、学历文凭的不平 等。如今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企业办学、个人办学五花八门,都能 发文凭;外国留学、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形式多样,而获得的文凭在 社会上的作用是一样,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与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工 资标准一样。这就出现了 8分上本科,4分也能上本科;5分上 专科,2分也能上专科的场面。同等学历含金量却有很大不同。5、就业的不平等。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没有受到大专以上教育, 城市就业大

8、门对他们关闭,他们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消费或进城打 工,干最脏、最累甚至危险的活,拿极低的收入,还经常受到歧视。 即使上了大学、受到良好教育,也不能平等就业,如受户、粮食关 系的限制,北京市七、八年前就不接收外地普通高校学生,济南、青岛两市也相继 出台了回绝接收本市以外生源的专科生政策规定,或接收此类毕业生 要交纳相当数量的城市增容费,最高可达十几万元。相当一部分来自 农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家庭、社会的关系资源,就业情况 比城市只有一般表现的大学毕业生差得多二、产生教育不公的原因造成当前教育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经济开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造成的主观因素。1、经济开展极不平衡,

9、城乡差距在拉大,东西部差距在拉大,全 国还有5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经济 上不去,教育开展也明显受到制约。2、教育观念的差异。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又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观念,认为:“如今就业这样难,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早 下学、早赚钱。一些地方政府特别基层政府认为投资教育不如投在 其它方面收效明显,不愿把资金投到教育领域。3、政策不公。有人形容:“教育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体制改革最后一块堡垒,不无道理。教育开展的许多方面还受方 案体制的制约,投资、编制、招生、考试设置、收费标准等由上级决 定,学校在许多方面没有主导权和自主权。教育部直属高校每生拨款 数

10、额是地方院校得到地方政府拨款数额的5倍,重点学科、重点实验 室、重大科研课题绝大多数投在所谓的重点大学,高校之间存在不平 等竞争。招生方案的分配更是集中向城市倾斜,直接造成城乡升学比 例的宏大差异。高校布局更不合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校密集, 而人是北京、上海假设干倍的山东、河南两省高校数量要少很多。这更反映了政府愿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大城市,造成地区间 的不平衡。三、教育不公对社会开展产生的负面影响1、对小康社会建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小康社会建立是全社会 的建立,并非是哪一部分人的建立。而占人总量80%的农村人实现 不了小康,就不能称其为小康社会。农村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教育 层次

11、不高是重要原因。2、教育不公导致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社会开展 不平衡、社会构造不合理,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有些矛盾呈激化趋 势。3、影响和谐社会建立。有无自由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公正合理 的利益协调机制,平平安面的社会保障机制,灵敏有效的社会控制机 制,动态开放的社会稳定机制是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 教育不公直接影响上述五项机制的建立。只有扫除教育领域中各种不 平等状况,才有可能有效调节社会各层面的利益关系,拉近城乡差 距、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4、教育不公还会引发其它一些不良影响。如教育不公,造成很多 农村青少年不能得到良好教育,引发对党和各级政府的不满;城乡教

12、 育的宏大差距,导致城乡对立;一些特权部门和个人利用职权为子女 谋利益,引发群众对腐败的不满;一些青少年辍学后,无所事事,引 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等。四、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消除教育不公,促进和谐社会建立做奉 献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是一项庞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建立又是详细的、实实 在在的,需要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从自身着手,解决有碍和谐社 会建立的问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更应尽早解决教育不公问题,推 动和谐社会建立。1、从源头上、政策上解决消除教育不平等,大力开展教育。首 先,要改革方案体制下对教育领域的种种管理方法,如学校设置、投 资方面、招

13、生名额分配等,都要逐步趋向合理。其次,地方政府要打 破地域界限,取消对学生就学、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如借读费、助 费、城市增容费等,让适龄青少年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就学、就业。 再次,真正让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保证校长法人地位,因人、因地 而异自主办学。第四,发动社会力量办学,调动社会各阶层办学积极 性,弥补教育资源的缺乏。2、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真正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比重。 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定的比例保证资金到位,并随经济的增长逐渐 扩大对教育的投资。一些地方政府负责人应消除短视的观念,不能借 缺乏资金,减少对教育的投入。穷,也可办好教育,我们的邻国一 一朝鲜就是典型例子。在国际上,朝

14、鲜是公认的穷国,它的教育,早 在1959年、也就是朝鲜战争刚刚完毕的那一年就全面施行,令普通民 众无法想象的是: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流程的彻底教育,这不能 不说是一个奇迹,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深化反思。3、努力开展经济,壮大教育的经济根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 地区经济开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在拉大,城乡差距在拉大,边、 远、老、少地区经济还非常落后,还有近5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 题。这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做出了开发大西北的战略 决策,加大了对大西北和遥远省区的资金投入,这些地区应彻底抓住 机遇把经济搞上去。近年国家又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近一半省区今年 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负担大大减

15、轻,有力地促进广阔农民增产增收 的积极性,这必将对促进教育开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4、广阔人民群众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子女教育。当前许多群众 对教育不够重视,出现许多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一方面新的读书无用 论有所抬头,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束缚了许多人,造成了小学生 毕业率彷徨在90%左右,初中生缀学率上升至30%左右。另一方面,连 续几年农民增收缓慢,高校学费十年上涨了 1倍,种十亩地养不起 一个大学生,导致乡村出的大学生越多,经济反而越落后。要看到: 办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国家各项体 制改革会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公平、协调、竞争、保障机制会进一步 确立,人们越来越要依靠知识、才能,才能有所作为,出人头地。消 除不公建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