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4514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2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2 了解形势 转变观念任务1 了解整体就业形势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的人数增加: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却越来越糟糕。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时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08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40。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6年约有124

2、万人无法实现就业。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要认真做好个人就业推荐材料的准备。 不想出国,不想考研,很早就和一些师兄师姐们聊起有关找工作的话题,回味着他们千奇百怪的回答,泰然处之的,无可奈何的,或者是那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

3、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

4、。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

5、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

6、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

7、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

8、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

9、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任务2 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由各系部具体的专业带头人负责

10、讲解)任务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在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既有“英才”,也有普通劳动者,毕业生既有当“白领”的,也有当“蓝领”,甚至“灰领”的。我们高职院校就是培养一线的班组长等“蓝领”、“灰领”人才。随着高职教育规模、观念与功能等的改变,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必然发生变化。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

11、需要,高职毕业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一)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即为就业者或就业人口。依照国际劳工统计的通用标准和中国劳动制度及统计办法,凡在生产资料的全面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中劳动和工作的职工、农业劳动者,在城乡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者以及在其他经济形式中从事劳动的劳动者都是就业人口,或称就业者。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从事个体经营;

12、无论其工作地点在农村、城镇、城市、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其工作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无论其是在现有的岗位上工作,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上工作,都属于就业。狭义的就业观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那种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随着高职教育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对人才的高学历追求将逐渐被高素质、高技能的新要求所取代,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

13、模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许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造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社会机构吸纳员工的能力下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工作种类上,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份工作;在工作收入上,大学毕业生可以从事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也可以从事一般收入的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大学毕业生既可以从事稳定

14、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广义的就业观将会使我们的就业范围大为拓展。 (二)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过去的就业观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一次择业定终身,稳定工作到退休的“铁饭碗”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充满风险,企业破产、单位裁员、经济不景气以及新生劳动者对现有劳动者的竞争淘汰等,均是现阶段与未来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均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已有的工作岗位;大学毕业生虽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但由于当前人才分配不均匀,又由于部分学生有学历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等原因,就业情况不

15、太乐观。即使已经就业,也不能保证不被淘汰,或终身不变换岗位。因此,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而高职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流动较为频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流动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其结果是使就业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技能、知识水准,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为就业者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就业者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逐渐被动态的“终身”择业观所取代。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就业观。(三)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

16、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是创造工作岗位的积极群体,在积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为其他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的就业创造机会。但从有关文献资料来看,大学毕业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岗位”,“创造工作岗位”的行为依然甚少。这种自主创业行为的缺失,与大学教育中缺乏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增强他们创造工作岗位的潜能。作为我们高职院校应加强在校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通过规范的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要使创业教育富有成效,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保障措施。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