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449923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辨析题1. 学校教育就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影响人思想品德的活动。该说法错误。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才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2. 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该说法错误。教育具有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在国家产生之前已经有教育活动。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该说法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无法起到决定性作

2、用,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正面的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该说法正确。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3、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5.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变教育形式。该说法错误。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理想。6.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该说法正确。国家的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因此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7.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不可转化。该说法错误。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计划性。隐性课程如果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以计划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可变为显性课程。因此,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可以转化。8.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说法错误。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四个方面:(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

5、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题目的表述是不正确的。9. 学生学好间接经验就行,直接经验无关紧要。该说法错误。间接经验是指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原理、概念、定律和公式所组合的知识系统。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发现、实验、操作等方式,而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二者有机结合相互统一。10. 教授法属于灌输式教学,谈话法属于启发式教学。该说法错误。讲授法和谈话法属于具体教学方法,灌输式和启发式

6、属于教学指导思想,讲授法可以以启发性教学思想为指导,而谈话法也可以是灌输式的。故该说法错误。11.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该说法错误。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二者不能等同。12.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都是有目的的注意,无太大差别。该说法错误。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目的,但无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达到熟练化程度的一种结果,所以二者有差别,不能等同

7、。13. 与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起伏,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该说法错误。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起伏是指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的,是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14. 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该说法错误。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只有学生在

8、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15. 动机水平中等,效率最高,所以只要动机保持适中就可以了。该说法错误。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即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但是动机水平的强度还和任务难度有关,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所以,此说法错误。16. 倒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该说法错误。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干扰。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属于逆向迁移,两种学习之间是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所以,倒

9、摄抑制是一种逆向负迁移。故题干说法错误。17. 泛化和分化都是对相似刺激的反应,二者可以等同。此说法错误。泛化是对相似刺激有相同的反应;分化是对相似刺激作不同反应,二者不能相互混淆。18. 负强化和惩罚都是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此观点错误。负强化是为了摆脱厌恶刺激而增加行为发生频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或者撤销愉快刺激,从而消除或抑制不良反应发生频率。19. 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此说法错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新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联系,接受学习是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可能是机械学习,也可能是有意义学习;同时发现学习是

10、由学生先去发现学习内容,可能是机械学习,也可能是有意义学习。是否为有意义学习,关键是看新旧知识是否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20.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描述的是人的性格不易改变。此观点错误。性格为后天环境形成,受社会影响大、可塑性强、容易改变;气质即脾气、秉性,先天形成,受生理影响大、稳定性强、不易改变;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容的是人的气质不是性格。21.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必定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该说法错误。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11、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并不完全一致。22. 德育过程必须以“知”开始,以“行”结束。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端性,在德育过程中,德育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以最佳点为开端,最后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23. “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反映的是疏导性原则。此观点错误。“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

12、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体现的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即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严慈相济,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疏导性原则强调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24. 课堂的人际关系会对课堂气氛产生影响。该说法正确。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物理环境因素。其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集体的士

13、气高涨,提高活动效率;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种消极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二、简答题1.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互补性。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3.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制约学校结构; 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4.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教育的目的;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5. 教育对政治

14、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制造社会舆论力量; 促进政治民主化。6.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护文化的作用; 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7.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 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8.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优点: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利于学生多方面发挥发展,提供质量。缺点:难于因材施教; 缺乏灵活性; 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

15、造能力和实践能力。9. 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0. 防止遗忘的方法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11.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教授学习方法。12.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说服; 树立良好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13. 中学生德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14.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