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 (75).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44911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历史 (7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哲学历史 (7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哲学历史 (7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哲学历史 (7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哲学历史 (7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历史 (7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历史 (75).doc(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历史 (75)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2008年第5期 主编:朱汉国赵亚夫 执行主编:聂幼犁任鹏杰 编委:朱汉国赵亚夫聂幼犁任鹏杰李惠军 黄牧航张汉林何成刚张斌平王磊 夏辉辉张振鸿李杰沈为慧吕准能 张才能王涛 本期责编:历史课程团队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专题六精彩资源推荐阅读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聂幼犁、赵亚夫、齐健、任鹏杰与一线教师在线研讨实录(节选)【内容分类标题】 一、胸怀教育北斗星:从根本上追问何为有效教学二、两难困局中求解放:考试分数与有效教学三、师生角色深度反思:教学的主导本是学生的成长需求四、课堂因智慧而精彩:多角度透视教学实践有效性五、解铃还需系铃人

2、:有效教学呼唤评价体系改革六、平凡当中不平庸:教师专业成长有赖终身学习七、努力比能力重要: 余论1.关于研究性学习2.教育机制与有效教学3.关于文本与传意危机4.关于中国课改的前景【全文内容如下】 人性之真善美,犹人所共仰的北斗星,是历史教育的根本追求。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两大主题,应该以人文、人权、人性的觉醒为己任。有效是下位目标,它从属于终极取向这个上位目标。终极取向错了,教学越有效,结果可能越无效,甚至越有害。历史教育应该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亦即能够用有生命的历史助人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服务人生。历史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要走向世界,放宽我们的眼

3、界;第二条腿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要学生做人,我们必须首先自己是人。我们已经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人生状态,也开始进一步关注每个老师的人生状态,这是一个更好的起点。文字整理:雨人张艳云一、胸怀教育北斗星:从根本上追问何为有效教学聂幼犁:对今天讨论的终极目标,俺的观点早就讲过啦。历史是什么? 大抵有三种用法: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这个过程取

4、决于人们认识过去的智慧,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是通过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与此同时,发蒙和学习如何逼近一的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有限的定数,历史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至于大家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这个矛盾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然有所选择。既然是选择,就有一个选择的标准问题。抽象地说,就是学习成为时代之人的历史知识、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布瑞斯:历史教学的有效一定是针对一定标准的,俺刚明白应该将两者联系起来。聂幼犁:在湛江会议的开幕式上,俺专门强调了人文、人权

5、、人性的觉醒。可惜,会上、会后呼应的同行很少,俺很伤心! yulin0304:俺们都记在心里了!晚凉中的杜苇:关于历史教育的价值,最早我在赵亚夫教授主编的丛书序论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一文中获得启示:历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造就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历史教师,并通过他们培养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国民!后来又在赵教授一系列文章中得到启迪。之后,我在中史参上又读到齐健老师的有关访谈,尤其得到聂教授的指点,并在具体教学中对历史教育的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去年以来,在几次报告中,任主编提出:历史教育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并强调要用整体历史观服务于人生。可以这样理解,

6、从根本上追问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探求历史教育的价值。请问:有效历史教学或历史教育的价值是一个目标还是一个标准?如果是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必然是打上了时代的、文明的标记。这个标准由谁来掌握?任鹏杰: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可分而言之。我以为,有效性主要是历史教学追求的下位目标,但必须从属于历史教学的上位目标-服务人生,亦即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上位目标或者说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这才是标准,才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甚至可以说,上位目标就是历史教学的北斗星,追着它走,准没错,教学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离开了这个北斗星,教学越有效就越有害于人生,可谓南辕北辙。这也是我为什么要

7、把这次在线研讨的主题,定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的缘由。因为,偏离这一终极取向来谈有效教学,无异于让历史教学变成无头苍蝇,只能瞎碰!道理很简单,例子也很多,刘向荣等老师已经在提问中涉及了一些,说明我们的历史老师是有思想的,很让我激动。 我以为,这个标准可以掌握在所有人手里,没有掌握,我们要教他来掌握,历史教育的魅力可能恰在这里。 晚凉中的杜苇:历史教学是无限接近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问题在于:谁为这个有效性教学过程的可靠性买单?也就是说,凭什么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所爆发出来的激情、所传递的情感对学生是有效的(或者

8、说是准确的、有益的)? 任鹏杰:虽然对标准的看法,可能带上时代的、文明观点的印迹,但我以为人文、人性、人格中的真善美等内涵,犹如北斗星那样,应该是人所共仰的,它不分时间空间,不分中国外国,始终是作为真理存在着的。与此相反,那些假丑恶的东西,比如恶欲尽管有时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但总不能因为它是动力就不是恶了而去倡导、颂扬、追求吧。我想,历史教学要有效,老师们必须胸怀天下、胸怀北斗星,首先从历史中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然后才能保证教学中爆发的一切激情、传递的所有情感都是可靠的,有益于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 晚凉中的杜苇:一线教师更关注的是这个过程的实践、实现与实效,有了过程的保证才会有终极目标的实现。

9、举个例,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应该是有梯度的,不是搞推土机全面轰炸,这种递进与分层由谁来完成?任鹏杰:史实是知识,认识历史的方法是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知识。史实、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分层次、分梯度来教学,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因为学生未成年而降低要求,因为年龄越小,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越不健全,就越需要满足他们,在这一点上不要怕被批判为有成人化倾向!教学的递进靠完整的教育计划、安排来保证,但学生不管有多大欠账,你可以问责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前任教师,但绝不能埋怨学生,应当承担起责任。呵呵,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吧?不是,看看北斗星,我们定会觉得这是

10、一种使命,而不是负担的。yulin0304:史实、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分层次、分梯度来教学,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因为学生未成年而降低要求。让我有顿悟的感觉!Liqing:现在重提有效教学,虽然我认为是一种回归,但我们只怕还得思考向什么方面回归,以往的追求效率重在基础知识和能力,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新课程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回归有效教学也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我的理解,有效教学重在过程的效率,但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而指向是教学的结果。不知专家的意见如何? 朱正标:请教任主编:刚才再一次认真拜读了任主编的大作,我的理解如下,不知是否正确:1历史教育根本性的问题是解决

11、人生问题,给学生一个过幸福人生的准备。2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应该属于教育哲学问题,同时隶属于更大的话题,即人生哲学问题。3但无论是教育哲学还是人生哲学,讨论限于历史教育范畴,因此,与历史哲学有着相关度。4因此,讨论不着力于一般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应从属于本次讨论的主题。5任主编在文章中提到,历史教育服务人生,从历史学科的教育来看,重要的是透过整体的历史观,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实现对自我进行反思,认识自我。6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做人。 任鹏杰:您说得太对了,好像在我心里走了一遍!我觉得,您可能还有更多的很有价值的见地,何不说出来让大家共享?! 梦

12、中禅:赵教授有关历史教育现代化的论述非常精辟。我们在寻求历史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时候,借鉴国外的研究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有着很大的魅力,如宋代的书院教育就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地方。对此赵教授有何看法? 赵亚夫:历史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要走向世界,放宽我们的眼界;第二条腿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研究相对比较落后,理论基础底子薄,又长期封闭,所以我们现在把第一条腿的步子迈得大些是必要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忽视自己优秀的东西,除你讲的广泛意义上的继承,还包括更为具体的历史学科教学的优良传统,我曾在多种文章和自己编的书里都谈到要注意研究总结传统历史教学的好的经

13、验,经常提到的人物有:包启昌老师、时宗本老师、陈毓秀老师,这些老前辈,还有像孔繁刚老师、李秉国老师等这些(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教学改革的风云人物。所以,我们需要继承和关注的东西很多,现在做得很不够,本来我对这方面已经准备了一个稿子,现在(因电脑出问题)都丢失了,所以在这里我想用三句话做一个简单的概括:第一句,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歪曲历史。第二句,我们的历史教育研究一定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学者特有的历史教育视野来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第三句,这些年,我的所有研究都围绕着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两个主题,把握这两个主题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他们的核心内容,即人性、公正、宽容。做到这三点非常不

14、容易,对我们而言,首先是视野问题,这个视野既包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态度,也包括如何看待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梦中禅:从根本上追问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说白了就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我们最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我投身上海的历史课程改革浪潮中已经5年,学习到了不少新的课程理念。但也有一些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们的课程理念似乎太过于也太急于与世界接轨,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眼光和世界意识。历史的真义是文明文化的传承,一个对本民族优秀文化都一知半解的人谈何具有全球眼光,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古国和当代的文化大国应该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在历史教学中到底如何看待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关系?任鹏杰:说得没错。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问题,正是如何培养人。顺便指出,培养人才是人们都会随口而出的话,但我以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调整教育目标的重心,人是根本,才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基础教育应持的独立价值观,长期以来我们丧失了这一独立价值观,结果往往是才没培养成,人也荒废了。这是一种悲哀,该到深刻反思的时候了!主次关系把握失序,就会陷入非此即彼或非有即无的困惑。中国是可以影响世界的大国,放弃以天下为己任,显然不可以。但倘没有如新课改倡导的那种全球眼光和世界意识,也难担此大任;当然,一个连自己都没做好的民族,更难当此任。这正是我何以把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定格为用整体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