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446913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决策,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建议。一、我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自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着力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7

2、年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3元,比2006年增长18.5%,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止目前,我区累计投入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修建完善了道路、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一批农村基础建设,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2007年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享受粮食综合直补政策的农户205户,总金额5.5万元;同时,对试点村的两所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享受免除学杂费的学生人数105人,减轻农民负担金额1.85万元。四是新型农民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全区在试点村举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农

3、民1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建设。五是财政和社会各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截止到目前,我区财政和社会各界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800多万元。六是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及乡村治理机制建设成效明显,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民主政治建设步入正轨,两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村级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总体上看,当前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在全区27个农业行政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新农村,还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二、我区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一

4、)乡村规划布局滞后。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农民首选条件。近年来,我区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盖起了小洋楼。但由于没有编制乡村总体发展规划,造成群众建房没有规划、没有设计、没有风格、没有特色。造成农房、道路建设杂乱无章,给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村容村貌整治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我区村庄分散,现有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差,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光坡镇红星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看,修建和完善一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的投资量相当大,而根据现有的政府财力难以拿出更多的建设资金

5、,资金缺口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三)农业产业化推进缓慢。目前,我区的农业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对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阻碍。现行的土地经营、土地流转政策操作难度大,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与产业发展区域化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受到局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四)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区财力还不宽余,乡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因此,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还脆弱,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有限,制约新农村建设步伐。(五)农民素质相对偏低,主体意识不强。近年来,尽管区、镇两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教育水平,但由于

6、历史原因,我区的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都偏低,而且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和观望思想还比较浓,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六)基层组织战斗力偏弱。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目前我区的基层组织现状况看,个别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少党员“双带”作用显现不出来,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不强,村支部在一方没有号召力,还有很大比例的村党支部满足于应付上面

7、开几个会,自己不去研究问题,年复一年,经济工作没有一点变化,缺乏领导建设目标。三、加快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一)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力求“一村一图”、“一村一景”,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超前性,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二是加速乡村公路硬化工程,用活“一事一议”筹资方式,组织民间资本改善通组通户公路质量,使农村公路网络达到新水平;三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采取多种有效途径让农民吃上安全清洁自

8、来水。同时积极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实施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改圈、改厕、改厨)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随着我区大港口、大工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优质红衣花生、优质木薯;二是积极发展蔬菜、苗木花卉;三是充分引导群众把低产咸酸田改造为养殖塘,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五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六是抓好万亩大蚝、万亩对虾、万亩文蛤养殖,优质品牌红衣花生、蔬菜等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生态观光、农家乐、特色滨海旅游,打造城郊农业发

9、展的新亮点,使之成为我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提速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和市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区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政府性的专项资金、集中投入;四是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项目,通过市场筹措建设资金;五是要充分发挥区直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六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集中资金建设新农村。(五)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主体意识。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

10、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要切实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促成广大农民群众主体意识的树立,形成“政府主导、主体参与、社会帮扶”的良好格局,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四是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三建一创”(十星级文明户、 文化中心户、治安中心户, 和谐村组) 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村党支部核心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党支

11、部“三级联创”活动,把村党支部建设成领导经济建设的核心阵营,全面提高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实施“双带”工程,努力使农村党员不仅要自己带头致富,还要带领群众致富;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和谐新农村。(七)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大试点村建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计划2008年投入红星村建设资金1000万元,重点抓好新村住宅区、住宅楼、新海堤、文

12、化体育活动中心、产权式住宅、农网改造、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把试点村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特色的新农村,以示范带动全区新农村建设开展。各镇要结合实际,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重点选择群众基础好、有优势支柱产业、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企沙镇重点抓牛路村勒山组、光坡镇重点抓潭油村、公车镇重点抓公车村作为新农村试点建设的先行村,同时我区在工业区移民安置选点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安置建设,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加快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特定历史任务,其内容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各级各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广大干部群众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2008年5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