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443030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设计与养生之道人的健康与建筑密切相关。建筑是人为自己建造的一种人工自然环境。按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中国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风水学说,是中国哲学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中国的建筑理论、地理环境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按照风水阐释,住宅建筑从选址、规划,到设计、营造,都要周密考虑到与人的需求相关的自然因素,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住宅建筑不在于形式上的奢华,而在于功能上的实用,就人与建筑的关系而论,住宅建筑应当具有必要的卫生、养生功能,至少不应有伤生、害生之隐患。住宅建筑之间的相

2、互距离、住宅内部的空间分割和色彩图案等规划设计,都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中国的“养生之道”,包括养身与养心两个方面。养身,又称养体、养形、养气、养命;养心,又称养神、养性。养身和养心,都要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在养心方面,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特别注重人在行为心理上的感受,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建筑的空间大小与身心健康在住宅建筑的高矮和室内空间的大小方面,强调阴阳之和,并主张以适当为宜,并不提倡盲目的追高求大。吕氏春秋?重己曰:“室大多阴,台高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就居室而论,其内部空间过于狭小,会使人产生憋气、烦闷的感觉;其内部空间过于高大,又会使人产生空荡凄凉的感

3、觉。大小适宜的居室空间,则会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以中国明、清时代北京紫禁城中的皇家居室为例,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这两座宫殿,实属高大宽敞、气派非凡。但真正用于卧室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乾清宫的东耳殿(昭仁殿)和坤宁宫的东暖阁。而且,其中的天花板的高度也相对较低。即便如此,明、清时代,紫禁城内的皇帝平时也并不经常留宿这里,而是另有别苑。特别到了清代,皇帝在宫内大都住养心殿的西暖阁;坤宁宫平时也不住皇后(皇后平时多住东宫),只是在皇帝大婚时用作洞房罢了。在这个皇宫中,西路有“养心殿”,东路有“养性殿”,御花园内的西南方位还有“养性斋”,从这些画龙点睛式的建筑命名来看,一向为

4、古人所重视的住宅建筑的养心功能显而易见。 2、建筑的自然采光与身心健康 在室内空间与室外天空的视觉关联方面,风水理论有所谓的“望白”之说。室内有无“望白”,是指人背靠室内的后墙,从门窗向外望出去,能否直接看到天空。若能够直接看到天空,就叫做有“望白”,所看到的室外天空越多越好。反之,其“望白”甚微或者根本看不到天空,则属室内多阴之列。一个人若是长期住在这种不见天日的房屋里,而又缺乏户外活动,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抑,从而感到憋闷、烦躁,久而久之会因抑郁致病。还有的人,为扩大室内的一块空间,宁肯牺牲头上的一片蓝天,结果是房屋改扩建之后,家里反倒增添了病人。此外,有的是由于楼距较近而被前面的高楼挡

5、住视线,失去了“望白”,甚至直接影响到室内采光,以至于在1998年兰州市发生了76位住户集体“捍卫采光权”的事件。在室内采光的强度方面,中国文化强调阴阳之和,主张明暗适宜。考槃余事曰:“山斋宜明净不可太厂(厂与敞通),明净可爽心神宏,厂则伤目力。”3、建筑的色调图案与身心健康 基于颜色、图案等方面的错觉,以及视觉心理效应、心理生理效应,房间的色调和图案对于人体健康也有间接的影响作用。比如,深色给人以窄小、沉重和压抑感;浅色则给人以宽大、轻巧、开朗与温馨感。冷色使人感到抑制、冷静;暖色令人兴奋、温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色具有刺激神经兴奋、增强体力的作用;粉红色具有刺激神经放松、缓解疼痛的作用;

6、浅蓝色有促进发高烧病人退烧的神奇作用等等。例如,雕梁画栋的北京明清皇宫建筑,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原木原色的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则能给人朴素、自然的感受。据说,英国有人将医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把一间儿童X光室画成一座茂密的森林,其间还有大象、长颈鹿、小猴子在嬉戏,让小患者照X光时如同进入“大自然公园”一般,疗效极好。无独有偶,在美国洛杉矶一座医院的儿童诊室中,也有类似的创意装饰,将看病的过程演绎成一个游玩的轻松环节,令身心健康,更好地与环境相谐。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发展,建筑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汇发展的浪潮中,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人文关怀,是建筑科学的必然趋势。建筑物,不仅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搭配组合,还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工雕琢,它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适应居住需求。建筑学与养生学,是休戚相关的一类综合性文化学科,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一门新学科“建筑养生学”或“养生建筑学”的诞生。中国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说过:“文化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在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同时增加的前提下,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寻回失落的建筑之魂。”或许,这也正是建筑科学柳暗花明的一个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