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438233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山东省章丘市第一中学 张斌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教材地位:1、承接性:继第一模块政治文明史之后,本篇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原理这一基本目标。2、基础性:具有开宗明义第一篇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以利于今后其他经济史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若干基本方法等。3、关联性:本篇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史的开篇,通过学习使学习掌握感知中国古今农业及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关系,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

2、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三、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四、学情分析: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

3、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3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五、教学资源及教具:1、利用神话传说进行探究教学。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的直观体验和教学。3、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归纳分析。4、利用相关资料及课中和课后思考题、阅读与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六、教学方法及教学重难点1、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2)学法:搜集材料,体验情境,列表归纳,合作讨论(3)阅读学习法:引

4、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2、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2)能力目标: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

5、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4、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并以此为线索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难点:农业起源问题,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形成及概念,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理解,小农经济特点及评价。七、教学过程课前布置探究活动任务:提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导入新课:“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

6、,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了解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讲授新课:(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史料探究:原始社会渔猎和采集经济(课件史料来源中国古代经济简史)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的经济。它与渔猎结合在一起,成为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作为食料,同时还捕食一些小动物和

7、虫类。到氏族制度形成和发展以后,人们已经可以逐渐地把自然界的某些东西再生产出来供生活之需。各地区的氏族部落都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大体上说,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边远草原地区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虽然也经营农业,但渔猎所占比重较大。可以想象,以发展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由于生产的需要,就相对地定居了下来。让同学们明白中国的原始农业来源于采集经济图例与遗迹探究:通过直观的图例让同学们明白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并且通过遗迹的分析与鉴定让同学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8、传统文化探究:通过动脑思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问题探究:展示十二生肖的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题回答: (1) 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历史信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

9、中国农业是由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而起源的,主要作物是北粟南稻,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中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十二生肖大多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力量型,有野生型,有环保型,有家畜型等,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但分工不彻底,双方具有互补性。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农业先进于世界的两方面,而生产的核心环节牛耕代表了最高的水平。接下来共同学习生产工具的变革(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依靠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通过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

10、,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依次展示灌溉工具的改进。使学生明白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农业的生产效率才会大大提高。(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命脉1、课件展示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也说明中国古代水利的重要性,它是中国农业的命脉。2、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的兴修状况: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迅速提高时期,同时秦国是农业水利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实力也最为强大。3、图例展示都江堰的重要功能:排洪灌溉的综合性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之国”。4、黄河

11、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两汉之际,多次治黄,其中王景治黄成就显著(方法介绍),史称:“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两汉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王景是一个杰出的水利专家。5、除了以上叙述,大禹治水的精神不断扩展和流传。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坎儿井。补充史实:中国古代370种农书的记载包含了大量水利兴修的记载。展示潘季驯河防一览图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明确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四)、从千

12、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展示课本关于耕作方式变化的示意,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耕作方式的不同。详细叙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引用天仙配的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小农式的自给自足经济。问题探究: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13、 白居易朱陈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由上述材料分析归纳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优点、弊端。坚韧性: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干扰下,小农经济内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生产部门和性别的互补,使农民可以勉强自给自足。一般不外求,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脆弱性:由于沉重的社会负担,天灾、政府暴政,同时由于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

14、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它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生产发展的因素。所以具有脆弱性。课堂回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早期农业格局及农作物资源分布、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农具材质的改进、农用动力的变革、耕种工具的革新、灌溉工具的的发展。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古代重要水利工程、治理黄河、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耕作方式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演变、自耕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堂小结: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 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国农耕

15、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知识拓展: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思路提示: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课后思考:本节课讲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状况,基本要素和主要命脉,那么,除此之外,几千年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由此引出衣、食、住、行土地问题八、教学反思:教完本节课,本人对本课的教学特点进行如下思考:1、本节课以学生的所熟知的神话传说为契入点,收到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目的,使学生易于接受。2、在教学中,围绕着四个子母,结合教学目标,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