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434680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苗锡锦 苗长强 钧瓷古朴典雅的风格、端庄大方的造型、自然天成的窑变色彩,特别是蜿蜒曲折、隐隐约约的蚯蚓走泥纹给钧瓷增加了十分诱人的魅力,也成了鉴别钧瓷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在研究制作钧瓷过程中对钧瓷的蚯蚓走泥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现简述于后。 (1)钧釉的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因钧瓷釉面上形成的像蚯蚓从泥地上爬过的痕迹而得名,呈现出有别于钧釉窑变色彩而迂回曲折的纹路,使人们在欣赏钧瓷自然窑变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动静相生的泥土气息。 现在人们一般对蚯蚓走泥纹的解释有三种,其一:因钧釉釉层特厚,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釉层便发生裂纹,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釉汁流入空隙填补裂纹所致;其二:

2、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是乳光釉而不是透明釉或其他颜色釉;其三:经过两次以上施釉。初次施釉必须经过低温烘烤(温度恰好能使釉层产生龟裂),再施釉后高温烧成,即钧官瓷的两次施釉,三次烧成之说。而这些年来我们的实践得出的结论与上述观点有明显的不同:1、蚯蚓走泥纹是在釉烧前就有了雏形而并非是来自烧成中生成的釉面裂纹;2、与釉料的组成有一定关系,以透明釉组成的釉料也能形成蚯蚓走泥纹的效果;3、不需要低温烘烤的三次烧成。下面就我们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从工艺角度上谈一下蚯蚓走泥纹的成因,就教于诸方家,不妥之处,请予斧正。 为了弄清楚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的成因,我们考查了很多宋元时期的钧窑遗址。如神垕的刘庄、王

3、家村窑、苌庄乡的缸瓷窑、鸠山乡的官寺窑、磨街乡的尚沟黄豆村、方岗乡的东炉窑、文殊乡的砖桥、郏县的黄道、宝丰的清凉寺、鹤壁的鹤壁集等钧窑遗址。这些瓷窑大多属于一次烧成并有叠烧现象,叠烧原因是为了提高单位体积窑炉的产量,一般以日用品、碗、盘居多。其中刘庄窑和王家村窑的钧釉制品是经过先素烧后釉烧两次烧成的工艺过程。刘庄窑场的钧釉制品工艺之精细,有的可以和钧台之钧官窑相媲美。但以上所有窑厂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都比较少见。笔者从收集到的标本中找到了少量有蚯蚓走泥纹的碗盘及连座瓶的残片,其纹路和“官钧”的蚯蚓走泥纹一样美观。禹州市制药厂原厂址在钧台附近,2004年夏某建筑工程队在该工地挖地基时也曾出土大量钧

4、窑残器,其制品与八卦洞“官钧”制品基本一致,釉中的蚯蚓走泥纹较多见(制药厂钧窑和八卦洞钧窑两者的“官钧”性质将有待以后的考古论证)。为什么民窑中不管是施釉厚、薄或一次、二次烧成蚯蚓走泥纹十分罕见而只有“官钧”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最为多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首先是原料的组成及配比,要求釉料组成必须是乳浊釉,以乳光的二液分相钧釉烧制出的蚯蚓走泥纹的艺术效果较好,透明釉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也能烧出蚯蚓走泥纹来,艺术效果较差。其重要的原因包括以下诸因素: 1.1、釉料细度 “官钧”制品完全是为了皇室及宦官贵族之需要而制作的,一流的制瓷工匠,精选的制瓷原料是必备条件。其原料之研磨加工

5、、成型、烧成等工艺也是精益求精,不惜代价,而一般的民窑追求制品的实用性,为提高单位窑炉容积的产量、减少加工环节的开支以降低成本,特别是坯、釉料的细度、制坯、修坯等工艺要比“官钧”粗糙得多。原料的加工、上釉、烧成(包括素烧)等工艺的精细程度才是真正影响钧釉蚯蚓走泥纹的成因。一般来说釉料越细,蚯蚓走泥纹的分布越密,反之,则较疏,但是生产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釉料不能过细,釉料过细时,即使能够形成良好的蚯蚓走泥纹,也会造成滚釉的缺陷,一般来说釉料的细度应控制在250目筛余1%以下为宜。一般“官钧”施釉是经过先浸釉后刷、涂及抹的过程,施釉后,釉汁中水分被坯体吸收,开始收缩,出现裂纹,可以肯定的说,半成

6、品釉面上出现的自然裂开的纹路是蚯蚓走泥纹形成的直接成因。这些纹路的出现与釉浆的加工是分不开的。另外,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否与当地的水源和土质有关也需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1.2、烧成温度 钧瓷的釉烧过程分三个阶段:(1)氧化阶段,一般在1000摄氏度以下,这个阶段内,窑炉燃料充分燃烧,窑内气体处于负压,该阶段的烧成时间随钧瓷器皿的大小、厚薄而有所差异:器皿大,升温速度要求慢;反之,则要求较快。(2)还原阶段。温度一般在1200摄氏度左右,这个阶段窑内气体处于正压,燃料不充分燃烧,钧釉制品得到还原。(3)平烧保温。此阶段的温度随烧成时间及釉的熔点和还原气氛的强弱而定。一般来讲,不管是“官钧”或“民钧

7、”,其烧成温度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高则可达1300摄氏度,低则不足1100摄氏度,而正是由于温度高低的差别,还原气氛的轻重、施釉的厚薄诸因素不但影响了钧釉的色彩变化,而且影响到蚯蚓走泥纹产生纹路的多少及其色彩变化。对于一般钧窑而言,烧成温度过高则无蚯蚓走泥纹(图1),烧成温度低则蚯蚓走泥纹明显且触摸时有手感,釉面光泽不佳。而“官钧”一般采用低温慢烧,由于烧成时间长,室内温度波动不大,所以“官钧”生烧者很少,慢烧釉汁的互相熔融形成了蚯蚓走泥纹的曲折蜿蜒,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1.3、还原气氛的轻重 当釉料的细度达到要求(即250目筛余1%以下),施釉厚度在1mm左右,且是

8、在素烧过的坯体上经过先浸后刷,涂及抹等工艺施釉后的半成品入窑烧成时,烧成气氛也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实践证明,重还原气氛有利于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此阶段的温度范围应在1100摄氏度-1250摄氏度之间,炉内处于正压,观火孔火焰长度应在3-6寸。这样的还原烧成法一方面有利于钧釉的乳光及二液分相釉的形成,另一方面使得还原气体首先进入龟裂缝中使得裂缝中的釉料得到充分还原,这也是蚯蚓走泥纹的色调总比纹路外釉面的色调深的缘故(对于天青、月白色调而言),从而产生较为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如果在1100摄氏度-1250摄氏度温度阶段没有充分还原或者氧化,钧釉将难以产生良好乳光及二液分相,从而失去乳浊感变成透明釉,这样

9、形成的蚯蚓走泥纹将不明显或根本不出现。 1.4、釉的厚度 纵观中国古今陶瓷,有的施釉较钧窑釉厚,有的则较薄,但惟独“钧官窑”釉中产生蚯蚓走泥纹,而“民钧”窑釉中很少,其他窑口则没有,究其原因有二:(1)釉的组成和研磨加工工艺是蚯蚓走泥纹能够出现的前提(前文已述);(2)釉的厚度也是重要因素,施釉越厚,则蚯蚓走泥纹越粗,且少,很容易脱釉(图1),反之则较细密,过于薄,则不能产生蚯蚓走泥纹。一般施釉时比重控制在婆梅60度以上为宜,从图(3、4)可以较清楚地看出釉厚较易形成蚯蚓走泥纹。 1.5、采用素烧后的胚体施釉及多次施釉 宋代钧瓷部分窑场是采用两次烧成的,即先将坯体进行素烧,施釉后再进行釉烧。素

10、烧是在950摄氏度-100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的,素烧过的坯体叫素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强的吸水性。钧官窑制瓷匠师正是利用了素胎的这种性质,在浸过釉之后,利用素胎的强吸水性使吸附于素胎表面的釉层迅速干燥收缩,从而产生裂纹,然后再经过涂、刷、抹等办法进行再次施釉得到入窑进行第二次烧成的半成品,如果是一次烧成,施釉时坯体强度较低,吸水性较差,容易起泡,很难产生蚯蚓走泥纹。可以肯定地说,得到蚯蚓走泥纹的又一关键因素是二次烧成的方法和先浸釉后刷、涂、抹等复杂的施釉工艺。素烧的环节大大提高了钧瓷的成本,但对于官办窑场来说是不太计较成本的。 1.6、坯体的厚薄及素烧温度的高低 坯体的厚度对于蚯蚓走泥纹也有

11、直接的影响,严格地说胚体的吸水性是蚯蚓走泥纹能够形成并保证制品能够形成良好的釉面的原因所在。坯体越厚-其吸水性越强-吸水性越强-釉中水分越容易被胚体快速吸收而产生裂纹。同时吸水性越强,釉汁就能牢固地吸附于坯体表面,吸附得越牢固,越有利于装窑操作从而降低成品的脱釉现象。所以,成型时在不影响制品手感及美观的情况下胚体应尽量厚些。钧窑制品比其他窑口制品显得厚重的原因也大概是釉厚、胎厚的缘故吧。素烧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素胎的吸水性。实践证明坯体没有素胎(烧过一次的坯胎)的吸水性强,素胎在烧制温度低时吸水性低,施釉烧成后虽然能够形成蚯蚓走泥纹,但制品容易脱釉。如果素烧温度高,其坯体中液相增多,降低了胎体

12、的吸水性,同样也影响到了蚯蚓走泥纹的生成和产生制品缺釉的弊病。合理的素烧温度因坯料配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应控制在1000摄氏度左右。 (2)结语 中国古代陶瓷品种繁多,就其工艺方面来说,到了宋代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名窑辈出,涌现出了为后人称颂的五大名窑。宋以前的制瓷工艺不如宋时完善,且没有蚯蚓走泥纹的神奇效果。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定窑及汝官窑的釉层较薄,不能形成蚯蚓走泥纹,哥窑及官窑的釉层较厚,因受釉料加工、施釉、烧成的工艺影响也不能生成蚯蚓走泥纹。只有“钧官窑”在其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形成了神、奇、妙、绝的窑变及蚯蚓走泥纹。实践证明:(1)不管是透明釉还是乳浊釉在合适的条件下都能产生蚯蚓走泥纹。釉料组成以钧窑的乳光二液分相为佳;(2)釉料的细度应控制在250目筛余1%以下,保证素胎浸釉后能够使釉面产生自然裂纹。采用先浸后涂刷的多次施釉法。釉层的厚度最好大于1mm;(3)要求先素烧后釉烧的两次烧成法,釉烧时采用低温慢烧(即以成瓷的下限温度慢速烧成)和1100摄氏度-1250摄氏度阶段的重还原气氛。由于上述诸因素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波动范围较大,所以对“官钧”而言,有的蚯蚓走泥纹多,有的则少,有的纹路色调深,有的浅,有些制品有蚯蚓走泥纹,有的则无蚯蚓走泥纹。参考文献 (1)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2)李铧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