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月亮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亲的月亮阅读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母亲的月亮阅读答案篇二:母亲的月亮阅读答案篇三:母亲的月亮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母亲心中的月亮柳荫(1)从很小的时候起,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圆字月饼是圆的,苹果是圆的,葡萄是圆的,酒瓶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家更要团圆。就连中秋节全家聚餐,餐具都要细心挑选,挑没有残的碗,选圆形的盘子,摆放在圆的饭桌上,图个圆圆满满的吉利。那时呵,圆,好像就是过中秋节的企盼。(2)长大工作到了外地,每逢中秋节,只要能够回家,总要赶回老家过节,满足母亲团圆的愿望。看到我节前赶回家,母亲就会眉开眼笑,第一句话准是:“老大赶回来了,这回好了,咱家又过个团圆节。”可见这团圆二字,对于作
2、为家庭轴心的母亲,该是多么重要呵。我甚至于隐约地觉得,只有全家团圆了,这中秋节才属于母亲。否则,月饼再甜,水果再多,饭食再丰盛,美酒再醉人,月亮再圆润,都跟她没有关系,这时,反而让她更思念远方的我,后来思念中又增添两个下乡的弟弟。就是为了让母亲心中,这颗圆圆的皎洁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更明亮,我总是一年又一年,匆匆忙忙地奔回家过中秋节。(3)父亲曾经告诉我说,我在异乡流放的那些年,母亲知道我中秋节回不了家,她总是在节前几天催促父亲,从邮局寄几块月饼给我。尽管在当地也有月饼卖,同样的香甜,同样的精致,但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只有吃到家乡的月饼,她的儿子才是在她身边过节。千里迢迢寄的月饼,在我看来,分明是
3、母亲的心啊。真难为母亲啦。(4)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回家呢?我又何尝不想团圆呢?只是身不由己呀。无数个中秋的夜晚,在远离亲人的地方,摆上父母寄来的月饼,常常是不忍心切开,先看看这个中秋夜晚,月亮圆不圆亮不亮,如果夜晚月亮又圆又亮,这才把月饼切开吃。倘若这中秋的月亮,被阴云严严遮住了,看不到那圆圆“玉盘”,就把月饼视为月亮,观赏一两天才切开吃,想以此慰藉远在家乡的母亲。我冥冥中相信,此刻的母亲,会知道儿子的心意。(5)后来,渐渐习惯这中秋离别,再后来,慢慢父母相继地逝世,这中秋夜晚的月亮,是阴是晴是圆是缺,我似乎已经不再注意。就连这中秋月饼,好像也是可有可无,更没有当年过中秋节时,那股勃勃的心劲儿
4、。这时有人提到中秋节,我总是“噢”地应一声,表示知道要过节而已。再再后来,自己到了父母在世时的年纪,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偶尔仰望高远太空,随便地瞅上一两眼月亮,至于月亮的境态如何,我已经全然没有兴趣。(6)这时才真正地明白,天上的月亮,就是面高悬的明镜,照着人间万事万物。月亮本身都有阴晴圆缺,何况被月亮照着的人呢?想到这里,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心境如一片月光似的纯净。从此不再在意人间的冷暖厚薄,只想着生活过得像中秋月亮,年年如期地来,年年如期地去,哪怕被云遮雾蔽,都永远是从从容容地放光。中秋的月亮呵,不属于母亲,却属于了我。我没有母亲那么多的牵挂,就越发觉得月亮也是这般地平常,跟人生一样圆缺
5、明暗全都自然。(7)母亲走了许多年了,如今我还过中秋节,不过没有从前隆重。有时中秋想起赏月,在自家楼舍阳台上,随便走走看看月亮,不管今夕是圆是缺,眼前总会出现母亲身影。仿佛母亲总算有所领悟,此时来告诉她的儿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总是不变,就如同中秋的月亮,时阴时晴时圆时缺,这才是真实的月亮。你们万万不可再追求诸事圆满哪。”可惜母亲和我,都领悟得迟了。(8)这时再看天上月亮,它正在被云遮蔽着。可是不知为什么,此刻在我的心中,月亮,依然明亮,依然圆润,依然美丽这时涌上心头的,常常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噢,读了,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
6、的深深思索。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圆字”的“圆”,在这里既有月饼、月亮、餐具等物品之“圆”,又有母亲渴望“团圆”的心理之“圆”。b第二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五个“再”,跟“都”“反而”等构成了转折关系,在这里强调了我对回家过中秋的企盼和母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意义。c作者之所以“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是因为作者感情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正如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应该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无常的世事。d全文综合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等手法,语言储蓄深沉,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饱含着游子对漂泊他乡遭受苦难的深切倾诉。e全文以“母亲对我的思念
7、”为线索,通过母亲的“团圆”愿望、邮寄月饼及“我”匆忙回家过中秋节等描写,渲染了母子之间的牵挂和思念。2.第三段中,母亲知道我回不了家便催父亲寄月饼,这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4分)3.文章结尾说,读了古诗“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在全文中,作者有哪些思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答案】1.ac(b我“企盼”有误,应是母亲企盼我们能回家团圆过中秋节,“母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意义”的说法不全面。d“语言储蓄深沉”的说法有误,且“倾诉深切的苦难”不是全文的主体情感。e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是“母亲对我的思念”,而是“中秋赏月”)2.表达了母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和团
8、圆的企盼。(意思对即可)3.作者由母亲对中秋节的注重引发了对亲情的思索。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感慨,是他们当时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自然的,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精神生活的美满是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是任何“云遮雾蔽”所阻挡不了的。(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
9、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
10、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 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
11、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12、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
13、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
14、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
15、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
16、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 .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 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