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整理.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428204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常识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常识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常识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常识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常识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常识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常识整理.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综备考历史常识重要知识点及练习题整理一、古人称谓1、姓氏来源(已考) (2009年全国文综卷I,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解析】题干的意思: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吴、秦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门、北郭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而对于司马、司徒等字词则属于古代的官职,所以这些姓氏是以官职为氏。故本题选择A项。(2009年全国文综卷II,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

2、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解析】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那么,如题干所示: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吴、秦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氏于谥,如文武、成宣等字,表示以谥号为氏;而对于王、侯、公孙等字词都属于对有功之臣所封的爵位名称,所以这些姓氏是以爵位为氏。故本题选择C项。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大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姬、

3、姜、姒、姚等。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其它来源方法略。2、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已考)(07年全国文综)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等的文化常识题。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该题的情景是新的,但分

4、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

5、”,“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例: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3、年龄称谓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och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

6、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从心是七十岁;耄(mo)耋(di)、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

7、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例:下面年龄称谓中表示岁数最小的是:( ) A 、豆蔻 B 、束发 C 、及芨 D、垂髫4、兄弟排行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5、古人的名,字,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古人的

8、“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6、雅称、尊称、婉称、谦称【雅称】一种美称。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妇女称“巾帼”,男子称

9、“须眉”,同学称“同窗。【尊称】也叫敬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他家房居称“尊府”。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古代帝王自称“孤、寡”。古代官吏自称“下官”。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等; 自家父母为“家父、家母”。例1: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他人母亲雅称的是( ) A、椿萱 B、萱堂 C、泰山、泰水 D、

10、巾帼 例2:在中国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独尊。以下属于对皇帝尊称的是天子 孤 圣上 殿下 陛下 圣驾 ( ) A、 B、 C、 D、二、记时方法1、纪时法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西汉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

11、)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天色纪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现代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例:钟鼓除了作为乐器,在古时也用来指时间。“鼓”是指 A

12、黑夜 B 白天2、纪年法 (1)年号纪年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材料中的“乾隆二十二年”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 A、帝王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公元纪年 (2)干支纪年(已考)例1:(2008年宁夏卷)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

13、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例2:(2008年海南卷,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4、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1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32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0123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例3:1900年庚子失败后,清政府实行新政,教育制度也发生一些变化,期间,清政府通过了张之洞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按推算“癸卯学制”通过是在( )A公元1902年 B.公元1904年C公元1906年D公元1908 解析:根据推算是农历1903年,实际是公历1904年1月。例4: 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 A.己丑年 B.己未年 C.戊戌年 D.戊午年解析: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1958年前的60年是1898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是戊戌年。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