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纳西族风情大全.doc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9.50KB
约16页
文档ID:543377391
纳西族风情大全.doc_第1页
1/16

纳西族风情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人口27.800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意为依据物体形态画出来的痕迹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到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明末清初,丽江地区产生了地主经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过,云南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部分纳西族地区,直到解放前夕,仍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甘蔗、马铃薯等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林特产品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1961年4月10日建立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服饰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

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纳西族服饰变迁缘由一、环境与气候,是造成纳西族服饰“厚重”特色的主要原因二、生产力水平是纳西族服饰面料选择中的制约性因素三、宗教文化因互是纳西族服饰颜色选择的重要依据四、社会变革是纳西族服饰风格急变的主要原因纳西族民居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三坊一照壁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其他特点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

纳西族民族歌舞纳西族的民间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类一)歌舞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喂默达》的舞蹈形式有两种:一是半圆圈式男女舞伴围成半圆,由一歌手领唱带头,其余依次以后者右手搭于前者左肩,跟随其后,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时针方向,踩着歌唱的节奏缓步行进每至乐曲的最后一拍,众人躬腰、点头、踏步一次第二种是双半圆式男女分开,各成半圈,男队手式同前,女队手牵手,按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女各有一领唱领舞者,两队相互对歌不断变换图形,或成圆圈,或走‘龙吐水”,或作“绕麻花”等《阿哩丽》是一首新歌舞曲建国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的政工于部,为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在原纳西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其曲调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舞步轻松活泼,易唱易跳,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在丽江每逢年节喜庆之时,随处可听到阿哩丽的欢歌,可见到跳阿哩丽的人群唱跳时,由一歌手领唱,众人相和,舞者手牵手围成圆圈,按逆时针方向行进,依一定规律甩手踢脚,气氛欢快热烈。

歌词均为五字一句,特点是先唱后三字,再从头唱整句这是纳西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著名的纳西族民间歌手有和锡典、李秀香、杨积礼、杨德华、和耀淑、和玉炳等二)乐舞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分为“打跳”,《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打跳古称踏歌,俗称打腊利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塞萧(直笛)、横笛、葫芦笙打跳动作有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三步三摇晃等白沙细乐有三个乐章是乐舞,即《坎磋》、《跺磋》、《跺麻磋》,此类舞蹈全部用于丧礼,边奏边舞或交替进行三)表演性舞蹈麒麟舞,纳西语叫麒麟蹉明、清时传人丽江,属中原道教艺术经历代纳西艺人加工、发展、再创造而成为纳西族民间艺术它以舞蹈为主,融乐、舞、戏、画、编于一身,是纳西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每年重大节庆都有表演整套组舞分《寿星拜祝》、《彩云.南现》、《花马报春》、《鹿鹤同春》、《麟凤呈祥》、《牦牛现(献)瑞》等场有的地方还表演《狮子滚绣球入双猴挂印尼龙戏夜明珠》等场勒巴磋,意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种大型的,带有宗教祭祀色彩的风俗性歌舞,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丽江塔城一带广为流传勒巴舞共有12套40多种跳法库蹉、噜蹉,意为跳年或祝岁舞噜蹉”意为跳龙在丽江鲁甸一带流传。

其风格与勒巴舞极为相似四)宗教舞蹈东巴舞,纳西族东巴教东巴在举行迎神、驱鬼、祭祀、婚礼、超度等仪式时所跳的舞蹈有300多种跳法;东巴经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专书建国以后,新创作改编的纳西族舞蹈有:《牧羊歌》、吟诵舞蹈《要想娶阿妹,需哥一句话》、东巴舞蹈《火与刀》、民间歌舞组合《纳西歌舞乐》、大型集体舞《嘎蹬》《东巴铃、刀、鼓舞》等;舞剧《东埃术埃》(《黑白之战》)纳西族民族节日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类别春节: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棒棒会:纳西农事节日,后演变为交流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

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小年:小年是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人民的节日、也叫做牛马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用来酬谢牧童一年来的辛劳孩子们可得到家长缝制的新衣裤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只猪前脚、两根猪肋骨以及鸡蛋、面饼、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样可在寄宿户中得到同样礼机一歹 节日里,歌舞和赛马活动为大家带来欢乐一赛马,也称"跑罐子",最先到达目的地的骑手能有幸喝到头一罐美酒目前, 组织儿童看电影,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又增添了新内容火把节: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次隆重节日火把节的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农具会:正月十五丽江农具会,正月二十日白沙农具会,都是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这个节庆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备耕生产的开始白沙农具会在明清时叫"白沙庙会",纳西语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宝积宫开门"。

是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一年一次的开门日主要是让人们进香拜佛近半个世纪来,成了交流农具为主的节日,故人们名副其实地称为"白沙农具会"届时,邻近各县农民纷纷来此买卖农具和马匹,赶会期间热闹非凡北岳庙会: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庆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众颇多, 香火之旺,当居丽江所有寺庙的首位龙王庙会:三月十五的龙王庙会,也叫黑龙潭会,既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会会期三至五天参加庙会的人,除丽江及邻县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届时,黑龙潭附近临时辟出的广场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当地人民争先购买内地来的日用百货,外商则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这种互通有无的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会期中还伴有唱滇戏、赛马及唱纳西族民歌等文化娱乐活动骡马会:七日骡马会,是纳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节日于七月中旬在丽江县城西狮子山后坡上举行。

会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为主届时,滇西北各县及大理等地农民,携带土特产品到丽江出售,买回著名的丽江骡马、铜器等一个会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达一、两千头左右朝山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