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371318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颜真卿简介 颜真卿(公元709785),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历事四帝,官到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与从兄颜杲卿联合起兵抗击安禄山叛乱,功勋卓著;后被叛将李希烈所杀,壮烈殉国。生前以功业节操获封“鲁郡开国公”,身后被追封为“司徒”,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世称“亚圣”。在书学史上“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鲁公”一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是其书法的独特风格,

2、其墨迹有200多种,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大量流传。他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年来深为海内外华人和汉学友人所共仰,其墨迹成为后人学书的典范样本,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 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北宋拓本,31行“归我帝力”之“力”字尚未损,全碑字口方棱,字画之间牵丝甚清晰。南宋拓本,15行“凿井见泥”之“凿”字未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本 。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拓唐颜真卿

3、书多宝塔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收有明中期整拓、西安碑林名碑辑有馆藏明末清初拓。 自书告身 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共386字。有人疑为伪托。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自书告身为内府旧藏之物,前有纯庙前有御书十余行,隔水绫上复嵌御书数小行,后有米友仁、蔡襄、董其昌三跋,又朱朗白一跋,颜书墨彩已脱。后为清宫石渠宝笈之物,因何出

4、宫有二说。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内称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为清宫赏赐奕之物。此说当因内有恭亲王章、正谊书屋珍藏图书等印为据。而从翁同龢鉴藏大系略稿知,此件为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之后散出宫外的。 争座位帖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

5、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争座位帖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宋拓本

6、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此本43行“出入王命” 之“出”字完好无损,当为南宋所拓。末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长篇诗跋。 颜家庙碑 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 。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 此碑是颜氏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隋代与初唐的楷书,多以运指为长、结字左紧右舒,呈欹侧之势。颜书则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又横轻竖重,似有

7、立体感觉。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一切都是突破旧格局的创新。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也是他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 此碑宋代拓本第三行“祠堂之颂”的“祠”字中,“司”勾笔完好,明拓已剜粗 东方朔画赞碑 颜真卿书,楷书,36行,30字,在山东陵县。碑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于德州。晋夏侯湛撰文。碑阳赞12行,阴记17行,行楷30字。 这是颜真卿四十五岁时写的,大楷字径约十厘米。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礴。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

8、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东坡题跋卷四)。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宝晋斋本东方画赞,传为王羲之小楷。鲁公变小字为大字,易清朗俊秀为刚劲雄强,应说是师古而不泥古。假如说比此碑早二年的多宝塔感应碑还比较清秀,与后来的颜书面貌有所不同的话,那末,此碑已初具后来颜书的规模。此碑在研究颜书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有宋拓佳本。 颜勤礼碑 颜真卿书,楷书,唐大历十四年(779)刻,1920行,行381字,藏西安碑林。 此碑久埋地下,1922年十月在长安旧藩廨库基中出土。为颜真卿六十岁时所作,书法刚健、整肃、雄

9、厚,标志着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后期。此后的作品有六十三岁写的麻姑仙坛记(大字)、大唐中兴颂,六十四岁写的宋璟增碑与八关斋报德记,六十八岁写的李玄静先生碑,七十二岁写的郭家庙碑,颜家庙碑等等,可以看出“颜体”日臻完美的发展过程。 此碑由于出土很晚,字口如新,较好的保存了颜书的原来面貌。故出土后受到世人的重视,成为学习颜体的最好范本之一。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草墨迹,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

10、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 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 其妙解

11、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 而反极工耶?”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刘中使帖 颜真卿行草书墨迹,纵28.5厘米,横43.1厘米,8行,行41字。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颜书墨迹之一。从帖的内容看,讲的是讨伐安禄山叛乱取得了胜利,颜真卿闻讯感到十分欣慰。据考,这段史事约发生在大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当时颜真卿是六十七或六十八岁。颜真卿曾是坚决反对安禄山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盟主,后因反对权相元载弄权蔽主而遭排挤,大历元年(766)被贬至湖北、浙江、

12、江西等地作地方官。尽管有这样的遭遇,从此帖看,这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老臣,仍时刻系心于唐王朝的安危。 此篇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用笔飞动圆活,富于虚实变化。元鲜于枢称此帖与祭侄文稿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自书告身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共386字。有人疑为伪托。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自书告身为内府旧藏之物,前有纯庙前有御书十余行,隔水绫上复嵌御书数小行,后有米友仁、蔡襄、董其昌三跋,又朱朗白一跋,颜书墨彩已脱。后为清宫石渠宝笈之物,因何出宫有二说。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内称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为清宫赏赐奕之物。此说当因内有恭亲王章、正谊书屋珍藏图书等印为据。而从翁同龢鉴藏大系略稿知,此件为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之后散出宫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