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36593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考点讲析:辨识性考点224500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考点阐释】辨识性考点是中考阅读题中最为基础的考点。它着眼于考生能否运用有关的文体知识与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辨识,在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题目中常常出现。【名题点击】一、辨识说明方法的作用1.(2008重庆卷)在梦幻视觉“水立方”阅读中有一题:本文(一)中戈线的句子“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说明方法比较多,主要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不同的说明方

2、法,其作用是不同的。列数字的作用是具体准确;打比方的作用是生动形象;举例子的作用是具体真切;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楚;作比较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下定义的作用是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的作用是通俗易懂;摹状貌的作用是形象化描摹事物;画图表的作用是直观形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将说明方法的这些作用要点和具体文章结合作答。本题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划线句子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只需要结合文段对其作用加以分析即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要点是生动形象。而划线句子主要是介绍“水立方”带给观众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只不过借助了阳光下的水滴来比喻,让观众感受更生动形象。2.(2008无锡卷)在隐居森林翼龙

3、阅读中有一题:在第自然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说明方法及其在选文中具体作用的题目。一方面需要我们熟悉说明方法并对其进行判定,另一方面需要分析该种说明用于说明说明对象怎样的特征点。文字中的数字很明显,翼龙体形与燕子麻雀大小差不多,用“婴幼儿”比喻仅18厘米的翼龙稍难辨认。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森林翼龙体形娇小。“用什么说明方法+该种方法的好处+说明对象的特征”模式形成来表达即可。3.(2008烟台卷)在怀念地球阅读中有一题: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意简要说明其作用。【解析】这是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看文段中数据比较多,就应该想到是列数字,至于

4、作用,你想想列那么多数据想说什么呢,那肯定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太严重了。4.(2008福州卷)在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阅读中有一题: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和打比方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冰雹的_。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及其作用的分析。应该说考查说明方法的题目其难度相对较低,只要平时对九大说明方法有个基本的了解,掌握几种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时紧扣具体的语言环境,要得高分也不难。题目中考查了两种说明方法,第段中在讲到“我国各地每年都会遭不同程度的雹灾”时,举出了北京遭受冰雹突袭的例子,在描述这个例子时还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

5、及“遭殃”“穿孔”等说明了冰雹带来的危害。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提到了“冬天”与“夏天”,一些考生被其中的“像”字所迷惑,简单地认为是打比方,其实那不是比喻句,而是作者将“冬天”的空气与“夏天”的空气进行比较,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冰雹不容易发生”的原因。5.(2008盐城卷)在雪的功能令人惊奇阅读中有一题:第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主要针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考查。先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比如列数据、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然后根据这些说明方法的定义,再结合原文进行查找。至于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进行套作分析。本题中,列数

6、据的说明方法好找,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含蓄。同学们失分比较多的就是这个。6.(2008眉山城卷)在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阅读中有一题: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还有 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和表达效果。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出相应的说明方法,另一方面要明白该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作用。解答此题要紧紧扣住“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 一句准确找出其它说明方法。从“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可以判定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介绍余震的变化情况时用了作比较。答题时应把作比较或列数字的表达效果与上下文结合起来具体作答,表达力求做到简洁明了。参考答案:作比较或列数

7、字。 其作用:A作比较:把第一天和第十天的余震强度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B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二、辨识关键语句的作用7.(2008重庆卷)在别踩疼了雪阅读中有一题:第段加横线的句子“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结构上的作用的分析。这类题通常要先看句子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

8、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线索、照应前文(首尾照应);内容上的作用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在回答时,要将这些知识要点与具体内容结合作答。第段加横线的句子从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处于女儿看雪时手捧雪花到后面几段对妈妈的回忆。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看雪到回忆妈妈的过渡。从加横线句子女儿所说的“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也可以理解成是引出下文对看雪原因的记述。另外,加横线句子写出了女儿对雪的特殊的情感,它其实也在为后文写对妈妈的怀念作铺垫。8.(2008烟台卷)在怀念地球阅读中有一题:“蓝鳍金枪鱼和白鳍豚不过是处于危险中的地球生

9、物的一个缩影。”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的正确位置应该在( )处。 Aa Bb Cc Dd【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回填句子的题目,需要学生弄懂句子的意思,弄懂上下文的意思,在合适的位置把句子放进去。这个题目设置得很微妙,所选的句子是一个事例概括句,这个概括句可以以开首总括句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以段末总结句的形式出现。而且放在abcd四处,句子都不显得突兀,所以答题难度比较大一些。可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段是照应上文“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盲目插进去要填的句子,上下文有衔接不紧密的感觉,所以a否定了。b c两处似乎一样,但段单独讲了“蓝鳍金枪鱼”的例子,段也应该单独讲述

10、“白鳍豚”的例子,所以把概括上述两种物种的句子放到段末尾也不合适。d句可以直接剔除,因为它的位置和两个物种的例子中间脱节了,那么只有c处最合适,因为既承接概括了上述的两个物种的例子,又为下段概括说明张本。 9.(2008江西卷)在年的召唤阅读中有一题:请简要说说第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作用的分析。语句作用的分析要注意语句在文段的位置,一般来说语句在开头有点题、引领下(全)文、设置悬念、伏笔、铺垫;中间有过渡、承上启下,结尾有小(总)结、深化点题、呼应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其运用的表达方式,自然景物描写一般有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社

11、会环境描写有背景暗示的作用,抒情能升华情感,议论是深化主题的作用。本剧用在结尾,有着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等作用。10.(2008茂名卷)在乡村不言谢阅读中有一题:下 面一段话是从原文抽出来的: “我也碰过这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在第 自然段与第 自然段之间。理由是: 。【解析】先判断这句话的说话者是借者还是被借者,根据他们说话的顺序,找到合适的地方,然后再从文章内容出发详细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第段之间。(2分)因为这段话是写被借者说的一句体贴的话,按照上文借者的顺序,这段话是对借油者说的,所以应该排在第8段被借线的主人说话之后。三、辨识选文(

12、段)的层次结构11.(2008烟台卷)在乐书阅读中有一题:阅读文段,在下面的方格内各填写一个字,组成词语,表现作者对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感情脉络的把握。表面看寻找感情变化的词语应该贯穿全文,但细读文章我们发现,实际设题的位置在文章的段,里面从我小时候对书的态度写起,一直写到了现在,其间确实夹杂了感情的变化,而且其中有些词句有很明显的提示作用,如“一吃东西就要看书”、“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却又觉得很为想念”、“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等,已经把感情脉络提示得很明显。如:恨;忆(思);乐(好、醉) 。 12.(2008福州卷)在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

13、下冰雹阅读中有一题:细读第段,将下面冰雹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水汽( )( )( )冰雹【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段落重要信息的筛选提取能力。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筛选就是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取,一部分淘汰。这就必须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题目要求是补充完整“冰雹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并明确提示“细读第段”,且答案中已列出两个,这就降低了难度。顺着第一个提示“水汽”的方向走,我们从第段中可看到这些语句:“凝结成小水滴”“被冻成小冰晶”“成了冰粒”“下冰雹了”。从这些语句中提取出关键词语,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就是冰雹

14、形成的过程。如小水滴(水滴);小冰晶(冰晶);冰粒(小冰粒)。13.(2008南京卷)在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阅读中有一题: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试题要求,确定筛选区域。确定的区域越小,做题的速度越快,准确率越高。2、要善于抓中心句。中心句是一段文字的大意,每段抓一句,会提高阅读速度。3、要善于抓序数词或作用相当于序数词的词。这样的词语除了“第一、第二”外,还有“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又”等。抓住这些词,就能把握信息数目,不会遗漏要点。解答本题,首先要锁定信息筛选区域。在第一层次上,根据前后

15、两层内容,我们可以确定第二层的内容应在第到段之间,根据第段首句“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可知,前五段内容是一个方面,第段内容又是一个方面,答案自然找出。第二个空的内容应在第至段间,第三个空的内容应在第至段间。其次,要注意答案的并列关系,根据并列关系初步确定答案,然后再用文章内容去验证。如第一个空的上文是“复色”,那么(1)处很可能是“单色”;第二个空的上文是“局部”,那么(2)处很可能是“全部”;第三个空的下文是“双色”,那么(3)处很可能是“单色”或“多色”。在初步断定的基础上,再从正文中找根据,最终确定答案:(1)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 (2)全篇用色 (3)多色组合。14.(2008茂名卷)在适应阅读中有一题:本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论证。试从文章内容入手,概括其论证结构。【解析】分析论证过程,我们要遵循这样的解题思路,先看看一共有多少段,然后,思考每段的内容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了解这些结构特点,有助于更顺利地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