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355005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省银川市2013届高三语文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

2、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

3、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

4、,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

5、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乡的内涵之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6、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3分)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

7、,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才干过人。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 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下兵闽、越,见泽,与语而合,即辟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 正月,击潮州,守将马发备御甚固,泽曰:“潮

8、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拔,马发死焉,唆都还军福建。夏五月,诏立行中书省于福建,以唆都行参知政事,泽行省都事,从朝京师,命知兴化军,赐金织衣,赏其善谋也。继改兴化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喜极而继以泣。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 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郡中恶年少喜为不义,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官吏恐激变,不敢诘,泽悉追毁所授,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泽又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存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兴化故号多士

9、,士咸知向慕。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诏擢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故例,圭田至秋乃入租,后遂计月受之。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吾莅政日浅,而受禄四倍,非情所安。”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至大元年,改福建廉访使。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澄清堂,士民以为泽之所致。以母年逾八十,求归养长沙。岁余,母丧,泽以哀毁卒。泽积官自承直郎至中大夫,谥正宪。 (节选自元史)【注】圭田: 古代供卿、大

10、夫、士祭祀花费用的田地。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翦:除掉B. 置籍幼曹籍而抚育之籍:户籍C. 官吏恐激壶,不敢诘诘:责问D. 可属大任 属:委托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乌古孙泽“为官仁爱”的一组是(3分)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 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坪之又衣食其流离之民 置慈幼普籍而抚育之泽悉追毁所授 民输租计米五百石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乌古孙泽在军事上有谋略。元军攻打潮州时,他主张先分兵各个击破潮州城外做外应的每个营垒,这样潮州城不攻自破。B. 乌古孙

11、泽为官非常重视教化。任职兴化路时,他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诸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邻郡闻知羡慕不已。C. 乌古孙泽为官敢于惩治贪暴。面对郡里一些品质恶劣、喜欢做不义事情的靑年人,他严厉处置,处死了其中行为特别恶劣的人。D. 乌古孙泽为人节俭,为官清廉。他经常说,为官者不节俭就不能保持廉洁;一件布袍他穿了数年,家人衣着朴素无华。7.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5分)(2)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5分)(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10分)谪仙怨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 刘长卿晴川落日初低,落日孤舟解

12、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注】晴川:晴朗的江面。 携:分离。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8. 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4分)9. 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 ,隰则有泮。(诗经氓)(2)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武赤壁赋)(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 ,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乙 选

13、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幸运的贼 法莫泊桑那晚,我们三个年轻狂徒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清醒些,索里尔仰面朝天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拉开抽屉,将一套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给普瓦特文,他说什么也不肯穿,于是我俩硬给他套上,衣服太大,几乎把他包起来。我把自己打扮成甲胄骑士,然后,索里尔开始操练我们,他大声地说:“当了军人,就得喝出

14、个军人的样子。”我们拿出大碗,高唱军歌,再次开宴。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突然举起一只手说:“静一静,我敢保证隔壁画室有走动的声音。”“有贼!”索里尔晃晃摇摇地站起来,唱起马赛进行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然后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我得到的是火枪和长剑,普瓦特文拿到一支上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找到称心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手里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我是将军。”又指着我俩:“你,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作我的护卫。”我们足足用了20分钟查看每个角落,没发现任何可疑。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碗橱。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

15、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看着我,镇定下来后,我忽地一下锁上柜门,然后我们退后几步商量对策。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则想用炸药炸。最后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拿来酒烟,坐在碗橱前,为俘虏的健康开怀畅饮,普瓦特文还警惕地背着枪;又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瞧。“对!”我大声地附和。我们抓起武器,朝碗橱疯狂地冲去,索里尔端着手枪冲在前面,我俩疯子似的叫嚷着跟在后面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捆上他的手脚,将他放在椅子里,他没有吭声。“我们审判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判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不让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