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349821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读书笔记李延安第一编:学习理论的探究一、绪论:追寻学习的快乐1、所谓“学习”就是自我的内心世界之“旅”,是自身智慧的“上下求索”,是同自身内心世界的对话。(P8)2、“对话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记录的25篇以及苏格拉底的对话篇。感悟:论语里也随处可见。二、正文部分1、对话学习的三位一体论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感悟:学习是重建还是建构?何来重建?2、学习的第一种对话实践,是同客体的对话。学习的第二种对话实践,是跟自己的对话。学习的第三种对话实践,是在同他人的沟通这种对话的社会过程中实现的。3、学习的实践是“创造世界”(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探索性”(伦理性

2、、存在性实践)和“结交伙伴”(社会性、政治性实践)相互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感悟:学习的概念是否有扩大化的嫌疑呢?学校大于生活吗?4、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的“时间”、“空间”、“人”、“知识”和“环境”,一切都是以“效率性”原理为基础得以制度化的。5、泰罗制把工人劳动的质性时间置换为均质的作业时间的量化单位,来实现大生产系统的,同样,在以效率性为原理组织的学校里,是把学习这一质性经验置换成均质的作业时间的量化单位,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感悟:效率、有效、高效6、课堂语言的独白性质,也起因于课堂教学运用了谓之“教室语言”的定型语言。7、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三要素组成的自我完结的人为单位

3、的连续,支配了课堂。一般对话性会话中体现的两项式、即兴式的性质被剥夺了。8、课堂的知识,既不是“我”的知识,也不是在“我”和“你”的关系之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知识。也不是从“我”出发、引导“我们”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丧失了归属的个人的“谁”(非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知识,谈论这种知识的语言是“那些人”(第三人称复数)的语言,只能向“那些人”独白。感悟:知识在未被个体接纳前不就是那样放在那里吗?其归属性是指什么呢?9、儿童的“模仿”是建构新意义的活动,是作为原创性活动展开的。感悟:儿童的模仿是否在积累基本的建筑材料?如同搭积木?从模仿到创造有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激发的?是否必须得模仿的很熟练后才会

4、产生创造?模仿已经熟练掌握后引发出大脑的思考、发现现有的不足,进而改善、突破、创造?(外力作用、内因激发?)10、在同客体对话、同自己对话、同伙伴对话的学习的对话性结构中,以及在追求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形成的实践中,教师应当起什么作用呢?11、组织和促进文化性、社会性、伦理性实践的学习,要求教师展开比之以往的“教学”概念更广的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在课堂里,把课堂环境设计成活动性、合作性学习的场所,设计具备了教育内容的意义和魅力的学习经验,促进互动性、自立性、合作性的对话实践。感悟:设计、促进?词语有点晦涩难懂。难道译者是再直译吗?层次混乱,表述不清。12、根据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调动和帮助其

5、探究活动,促进和发展儿童多样的图像和思考的交流的活动,要求教师更细腻的洞察、思考和判断。13、教师由于是一种的存在,所以,能够实现远比同学更强的“脚手架”的作用。作为“对话性他者”的教师,能够充当至今尚在懵懂之中的儿童的替角,诱发和促进儿童的自我内对话。能够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补充性地代理儿童的“内部语言”(inner speech)或是内部声音(inner voice)。感悟:一个简单的锚点(起点)生发扩展开去,越发复杂,逐步加深。这种知识体系才能实现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人容易入门,容易理解与掌握。如上海丁慈矿老师执教的对课。,从一个简单的“牛”字开始逐渐进入到中华文化的辉煌殿堂。14、以

6、往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讨论,往往集中在作为教授者的技术、知识和素质上,然而,倘若把学习的实践视为对话性实践,那么,教师最需要的,首先是他(她)本身就是熟悉并尊重学习的意义,方法和价值的优秀的学习者。15、在这里,教师拥有“他者性”是重要的。这是因为,教师倘若借助作为“模仿”的对象与魅力,同时,又具备某种异质的“他者性”,那么,学习者就可以保持适度的距离,积极的展开自己的“创造”,成长为自立的学习者。感悟:如婴儿学步,在其前牵引、扶助,在其旁侧鼓励、呐喊,但决不可代替!否则他自己是学不会走路的。16、欧美各国和日本的教学改革,在缓慢地然而深刻地进展之中。教学的改革以往曾经进行过多次,但现今进行

7、的改革却是根本性、根源性的。从“教师中心”转向“儿童中心”,从“教”的中心转向“学”的中心,从“传递、讲解”转向“支援帮助”。所有这些表述,通通不过是描述了现今改革的一个侧面而已,并没有揭示其根本性、根源性的变化。现代学校的特征是划一性和效率性,教学系统就是以这两大原理为基础的。重建“教师”的概念,重建“儿童”的概念,重建“教”的概念,重建“学”的概念,重建“教材”(知识与素材)的概念,重建“课堂”(环境)的概念,以及重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在进展之中。这种变化确实是脱胎换骨的。17、所谓建构主义的学习,不是习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意味着学习者以事物与人物为媒介,通过活动建构意义与关系的学

8、习。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的对象客观世界并不是赋有现成的意义的,而是学习者借助语言给予命名才建构意义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并不存在于教科书之中,而是通过学习者的工具性思维以及同他者的沟通才得以建构的。感悟:何为工具性思维?18、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大体分为四个谱系。第一,心理学建构主义谱系,第二,以人工智能为模型的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谱系,第三,文化、历史学建构主义谱系,第四,文化人类学建构主义谱系。19、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就以杜威说来,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界定“学习”是以“工具的工具”一语言为媒介,建构意义的语言性实践;第二,界定“学习”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反省性思维即探究;第三,界定“

9、学习”是”具体的作业中的“社会交往”;第四,界定“学习”是持续地建构自我与社会(同一性与共同体)的实践。20、以往课堂学习的最大缺陷是全盘教科书式语言的学习。材料不能唤起形象,材料不能带来其所触发的工具性思维与沟通。这种学习,使知识置换成无机的信息,使经验沦落为无意义的体验。21、去汽车驾驶培训所的人们熟悉,那里的教学程序的单向性、阶段性的构成和教官的权威式指导,比之通常的学校更加“学校化”。感悟:看来日本的驾校也是无味的,枯燥的。22、对于学校的疑虑早就渗透人们的意识。学校,与其说是儿童一起学习成长的场所,不如说是丧失欢乐、丧失学习伙伴,也丧失自身的场所更为妥当吧?学校与其说是形成学习的亲和

10、、实现民主主义的床所,不如说是发挥着通过排他性竞争,酿造优越感与自卑感,扩大阶级、种族、性别的社会性差异的场所更为妥当吧?学校还是发挥着以追求效率的标准去划一地控制儿童多样的学习,压抑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场所更为妥当吧?23、日本的儿童与家长对于教师的尊重度和对于学校的信赖度,从国际范围看,如今也沦为最低的水准了。感悟:中国也在发生这样的变化。随着学习途径的多元化,人们是否还有必要进入到“学校”中学习呢?学校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不论你是否进入到学校,只要你达到一定的学历标准即可参加相应层次的认证测试从而获得与之相称的证书。就如人们考驾照一般,不仅可以在驾校学习然后考试

11、而且可以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发给证书。还可以是自学考试的形式。开放大学、网络大学是一种发展趋势?!24、第一个方向是,在公立学校引进市场原理,扩大择校自由。感悟:这与中国有巨大的差别。他们在促进教育的自由选择权,鼓励家长为孩子学选择好的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校施加压力,让学校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努力提高自身吸引力与办学质量。政府通过发放“教育券”等形式来实施这项改革。而我们却在努力地封堵“择校”。家长则是想尽一切办法,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让孩子挤进名校。政府的强迫性地实施划片招生。不论学校办学质量如何,孩子都得就近入学。此种“无奈之举”侵犯了家长的选择权,也忽略了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一方

12、面名校人满为患,疲于应付,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弱校“吃不饱”,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办学积极性。破解这道题。竟然有差距这么大的措施。真是人间万象!25、第二个方向是,公立学校的教育市场化。26、第三个方向是,教育的“私事性”(privatization)27、围绕展望21世纪的学校改革,已经明确了若干基本论点。第一个论点是,“21世纪的学校”是应当沿着“教育私事化”的方向推进呢,还是应当沿着维持、重建和扩大教育公共性的方向推进呢?这是一个大论题。第一个论点是,“21世纪的学校”是应当像过去那样以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制运作呢,还是应当以教育产业参与的市场竞争的体制运作呢?第三个论点,在上述的改革

13、中,应当如何界定学习者、教师、家长、行政、企业的角色,如何构成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呢?感悟:教育是公事:担负着为社会、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培养接班人的任务。教育是私事:个人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由个体自己或者其监护人决定,或二者协商决定。义务教育主要是公事,带有强制性。28、就日本展开的改革议论来说,可以提供三种不同的路线:以“国家主义”与“工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为基础加以控制并发挥作用的学校制度的框架,今后仍然会继续传承呢?还是应当过渡到由“市场”原理控制的学校制度呢?或是重建成由“共向体”原理控制的学校制度呢?29、而基于“共同体”原理的改革,把学校构想为社区文化与教育的中心,

14、作为儿童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们作为专家来共同培育的共同体、社区人士互相交流异质文化的共同体,推进学校的重建。这是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重建。感悟:学校教育功能定位:学校为社会培养人才。人才标准由社会、国家、企业制定。教育是被动的适应社会教育引领社会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创造。基础教育还是以贯彻执行国家、社会的育人方针为要务。30、“学习共同体”构筑,可以在转换这种结构划一的整体主义与竞争的个人主义构成了学习的共犯关系的改革中,加以具体化。这是一种以人们(儿童、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的“合作”为基础,转换为构筑学校教育活动的实践,是一种把学校这一场所重建为人们互相学习、一起成长、心心相印

15、的公共空间的改革。感悟:学校成为社区教育中心,成为学习共同体,更加强化了其社会功能。教育不再单单是教师、学校的事。受到周边人士的制约?还是将周边人士转化为教育资源呢?或者也将承担一定的成人教育任务?31、首先,“学习共同体”的构筑是在课堂的学习以个人的经验轨迹为基础,重建共同体实践的活动之中加以推进的。尤其是把个人主义的学习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是一个核心课题。为此,有必要在课堂中保障每一个人的以多样个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以及实现多样的学习交流的合作性学习。促进由此展开的学习同校内外多样的文化的、实践的共同体之间的合作。学校的公共使命在于,培养每一个儿童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在学校

16、内外构筑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共同体是以知识这一公共纽带结成的。32、其次,“学习共同体”的构筑提出了把学校作为教师共同成长的场所这一改革学校的课题。学校这样一个场所,即便外面如何采取改革的措施,内部倘若不同时改革,也会是无动于衷的保守的场所。而学校内部的改革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师们能否构筑起将彼此的实践相互公开、相互批评、合作创造的关系(“同事性”)。“同事性”的建设是学校内部改革的中心课题。33、第三,“学习共同体”的构筑也提出了家长、市民跟教师合作,参与教育活动,建设自身也得以成长的学校的课题。从“教育私事性”的见解看来,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家长与市民只是消费者,但从“教育公共性”的原理看来,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家长、市民合作构筑的协同的公共事业。感悟:私事性:学校等同于企业、商业等服务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