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选择题.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34194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基础选择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哲学基础选择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哲学基础选择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哲学基础选择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哲学基础选择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基础选择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基础选择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选择题训练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物质是具体的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下列关于意识的提法正确的是 A意识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自行产生的 4近年来,淮河流域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小化工厂,小造纸厂纷纷开张上马,给淮河造成巨大污染。这一事实说明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

2、质世界 B错误的思想意识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D人们只有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5“溪水溪花一样春,东施偏让入宫人,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当年是效颦”。这首诗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C世界观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D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段话告诉我们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

3、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黑洞是一种人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的特殊物质,但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对黑洞作出了科学的预言,并对黑洞的特征作了生动的描述。据此回答78题。 7科学家们对黑洞的特征作出生动的描述,说明 A有时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是万能的 D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8人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黑洞这一特殊的天体物质,可见 A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世界上存在着不可认识的事物 C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进入新世纪以来,欧洲一些科学家计划进行人类克隆。他们认为克隆人技术是人工生育技术的一大进步,将给人类带来福音。而另一些

4、人出于不同的宗教观点和对社会伦理可能出现混乱的担忧,反对进行克隆人类。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说明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差别 D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A B C D 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把人口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西部人口的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B人口素质的高低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 C人的意识能动性对改造客观

5、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D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12在西部大开发中,绝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发;绝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绝不能搞花架子。这三个“绝不能”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积极作用 B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意识的能动作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D只有搞好西部大开发,才能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13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问题上,有的人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认为只有西方的“蔚蓝色文明”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获得生机。这种谬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强调外部联系依赖内部联系 B违背了物质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C否认了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从而

6、淡化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D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14“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哲学含义是 A事物之间存在先行后续的因果联系 B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向前向上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15认识任何事物都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 A违背了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B符合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C否认了主观与客观条件相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可能获得它的地位。”这说明 A全局和局部不可分割 B局部联系对整体联系会产生影响 C局部离不开整体 D整体总是大于局部,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1

7、7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1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表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9“坐井观天”之所以被用作贬语来使用,是因为类似“坐井观天”的人主要错在 A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C混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从主观出发看问题 2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8、哲学诗句意在告诉我们这样的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因果联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2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哲学上看,创新就是要 A创造现实世界完全没有的事物 B打破常规,求异不求同 C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成长,实现事物的发展 D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发展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律的是 A昼夜循环,四季更替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力量相等,方向相反 C能量守恒与转化 D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23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

9、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率一直延续到死亡。这个发现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运动规律是固定不变的 B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具有主观性 C规律是能为人们所发现和认识的 D科学思维方法是研究事物整体和过程的基础 24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经验主义,一种是教条主义,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从书本的个别条条出发 B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 C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 D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25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这是因为 A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客观规律始终妨碍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D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0、26“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存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人在自然界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人类的生产能力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 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27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上海杨浦大桥,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桥工人按图纸建成的。这说明: 意识能通过人的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是在人脑中产生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8“二十世纪,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对宏观世界

11、,已经深入到太空深处;对微观世界,已经深入到基本粒子。”这一事实说明: 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9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在于能否: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意识的反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在于: 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31江泽民指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

12、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论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 32“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体现的哲理是: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 33“揠苗助长”这一成语的主要哲学寓意是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是缺一不可的 3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矛盾具有特殊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35规律具有客观性,根本原因是 规律是不可违抗的规律不能创造或消灭 构成规律的各种要素和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 规律本身不会因为其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3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论断体现了这样的哲理 物质决定意识 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事物发展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其对立面转化 37江泽民指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地区、不同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