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33774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肇庆鼎湖中学 梁美玉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高,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上,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现象日益增多。这种认知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的这种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认知冲突,激发、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关键词: 认知冲突 激发思维 历史教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过早、

2、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则学生的思维太顺利,结果来得太容易反而降低了思维的活跃程度,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太小,使得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这样,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不能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那么,什么是认知冲突呢?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简单的说,认知冲突就是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中都强调,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

3、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认知冲突是连结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造成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可以引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思维能力。可见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学会引发、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

4、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一、 巧妙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及后天的教育环境不同,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对未知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巧妙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和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述必修一第14课中“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先展示一段材料:“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与日

5、本联合舰队在辽阔的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这是一次悲壮的海战,两支装甲舰队的激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 ,部分北洋海军舰船被日军俘虏,在威海等地战沉的一些北洋海军舰船也遭拆解。至今,有关舰船的遗物在日本各地仍能寻觅。”学生看完材料后探究此间因果的问题随即产生。我接着追问“曾经威震世界的北洋水师为何败给日军,葬身大海?”如此设置悬念,制造认识冲突,将学生置于一种悬念的氛围中,激起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悬念的迫切需要和动力。二、创设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认知心理学认为,激发内在动机的最有利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新、旧知识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

6、知识与其旧知识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而“认知不平衡”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解决矛盾。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或者说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拓展,那么,新旧知识就保持了平衡一致,并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对认知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比较有力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认知的冲突。例如讲述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中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评价时,我先将史学界的三种观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一种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

7、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一种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哥伦布到过美洲是一种灾难;一种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是具有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这些观点的分析都逻辑严密、论据充足,但结论又互不相容,有分歧或根本对立。于是学生必然提出疑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呢?评价历史入物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来进行评价? 创设矛盾情境,把学生置于矛盾的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要求,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学生对评价“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

8、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三、联系现实生活,挖掘认知冲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主要注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中外重大时政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联系起来。中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教师可以从社会热点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以必修二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为例,学生在学习“欧洲一体化进程”后,我用多媒体平台展示一系列材料,内容如下:材料一:“感受今日欧盟的新生活”材料二:关于2005年法国公民投票否决欧洲联盟宪法的漫画补充: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最终未获通过,法

9、国民众在巴黎举行了庆祝游行。材料三:美联社分析指出,荷兰选民之所以反对欧盟宪法条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怕失去国家特征。有人提出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问题时说:“选民反对国家特征被慢慢蚕食”。二是害怕更强大的欧盟将使荷兰这个只有1600万人口的小国不得不改变现有政策,包括允许使用大麻、允许安乐死。三是认为欧洲统一货币后,他们感觉物价上涨,有受骗之嫌。看完材料后,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不可抹去的业绩,为何不能直线发展?”“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冲击下,国家会消亡吗?”于是我顺势组织学生针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使得

10、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学会用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四、利用虚构故事和趣闻轶事,暗设认知冲突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内容多是过去的事,知识点繁多。相当多的学生对古老的、脱离现实太久的历史知识没有多少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逸闻趣事、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冲突。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为例,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上课前,我悄悄把风扇关了,然后上课时就跟全班同学说:“我们班的风扇坏了,根据学校的规定,你们要修风扇的话就必须班长写份申请书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核实并签名,然后交给级长,级长再次确认后签名交到

11、总务处,总务处根据申请书的内容请示校长,校长再将此事列为学校行政会议议程,等行政会议召开时全体行政领导一起讨论再做决定。”有学生马上提议:“我们自己找人来修。”我摆摆手说:“你们不可以找人来修。必须学校批准后才能修理。”学生们开始抱怨了。我马上追问:“你们觉得这样的做法怎样?”学生纷纷说:“太没有效率了”“一点自主权利都没有。”我笑了:“刚才我只是跟大家开了个玩笑,但是这样的做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中确确实实的存在过。那么你们认为当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就这样把学生置身虚拟情境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再次“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为例,我讲了两个逸闻趣事:“故事一:在1956年,上海

12、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故事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然后追问:“上述的案例说明了什么?改革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创设虚拟的情景、利用趣闻轶事,增强知识的通俗性和形象性,

13、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在直观体验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注重深化练习训练, 强化认知冲突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分别起到搜索旧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作用。其中,在应用阶段,教师可以层层设问,直指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了解到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学习的要求和深度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的练习,我是这样层层设问: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四大发明)2、“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

14、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据上述材料,请说出中国在这两方面的科技成就。3、既然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如此之高,为什么欧洲人偏偏对中国四大发明情有独钟呢?4、为什么近代中国科技又会落后于西方?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也适应了当今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宽容地理解学生,耐心地引导他们。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需要的不平衡,精心设计和组织每一个认知冲突和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从已有的尝试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得到充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1】陈志刚 姜芳芳,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历史教学,2009年第8期【2】江生,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关于认知冲突问题的处理,历史教学,2009年第1期【3】范江涛,认知心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