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336143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第一节 群体及其分类一、群体的概念1、 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2、 群体的特征:1) 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 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3) 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4) 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3、

2、 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从心理效应看,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1) 群体价值观 2) 群体凝聚力 3) 群体责任感从行为趋向上看,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1) 社会助长作用 2) 社会致弱作用 3) 行为趋同作用 4) 行为遵从作用二、群体的分类1) 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非正式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2) 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水平:松散群体 联合体 集体(集合体)3) 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开放型群体 封闭性群体4) 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参照群体 一般群体(或标准群体、示范群体)5) 按群体规模的大

3、小:大群体 小群体6) 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 实际群体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第二节 群体功能一、群体的发展阶段塔克曼(Tuckman)群体发展四阶段模型:(1965年)1、形成阶段 2、风暴阶段 3、正常化阶段 4、发挥作用阶段群体发展五阶段论:1. 形成/组建阶段。(Forming) 项目小组启蒙阶段。2. 震荡阶段。 (Storming)形成各种观念,激烈竞争、碰撞的局面。3. 规范阶段。 (Norming)规则,价值,行为,方法,工具均已建立。4. 执行任务阶段。 (Performing)人际结构成为执行任务活动的工具, 团队角色更为灵活和功能化,团队能量积聚于一体。5. 中止

4、阶段。(Adjourning) 任务完成,团队解散。二、角色定位的社会化过程是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角色定位的社会化内容:1、教给群体成员知识,技能;2、教给群体成员社会规范;3、使群体成员明确群体发展目标;4、培养群体成员的社会角色。三、群体的功能功能表现的两大方面:1、完成组织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成员群体可以满足成员下列心理需求:1、获得安全感2、满足自尊的需要3、增强自信心4、增加力量感5、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和平台6、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7、制约个体行为第三节 群体动力理论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

5、因(Kurt 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P,E)来表示。 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卢因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 1、群体领导方式动力。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4、群体公约动力。5、群体多数动力。第十四章 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第一节 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及其重要性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对群体的影响;2、人际关系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克尔涅夫的实验)

6、3、人际关系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人际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频率及相似性等。2、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3、组织文化因素:工作性还是关系型4、个人因素:性格、人格三、人际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黎维特(美)提出人际关系的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对行为的影响不同):1、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2、交互双方力量的大小;3、行为的规范;4、社会角色;5、个人与非个人的关系;6、仪表性。四、改善群体人际的方法1、感受性训练法 2、角色扮演法3、会谈训练法:会谈是一种艺术,其客观评估标准难以确定。会谈技能: 应放松自己; 避免过

7、度的兴奋热心; 鼓励对方吐露真情; 采取缩小会谈范围的技术; 建立亲密友善关系之后,再询问引起争论的问题; 多提开放性问题; 避免多余的忠告; 避免匆促草率的判断; 利用“反射概要”,促使进一步会谈时的意见交流; 建设性的语言结束会谈。第二节 群际关系及其冲突一、群际关系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1、影响群际关系的因素:1) 目标:是所希望达到的最终状态,表示决策者(人)的相互倾向性.2) 相互依赖性:群体之间具有关联系,每一个部门或群体都是同其他部门或群体相互依赖的。3) 资源:在组织内部,群体或部门不可能都去配备每种所需要的资源,而会共用一些公共资源,以减少开支,提高公共财力的使用效率。2

8、、管理群际关系的方法:群际关系分为:纵向和横向(平行)群际关系。平行群际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但不是上下级关系的群体之间的关系。纵向群际关系:指管理者当局(行政当局)同员工群体之间的关系。对平行群际关系的管理方法: 制定规则; 层级管理; 制定计划; 设立协调员(联络员); 设立工作组; 设立综合协调部门。二、冲突及其管理1、冲突的概念及有关冲突的观点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反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相互排斥,从而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2、冲突的类型及其原因三种类型冲突: 个人心理冲突:感到左

9、右为难的一种心理体验。a、接近接近型冲突:指一个人同时想达到两个相反的互相排斥的目标。 “”代表个人,“”、“”代表目标,箭头表示一个人想达到或接近的目标b、回避回避型冲突:两个需要同时回避的目标,个人认为两种目标都是他人或社会强加的,都不愿意接受。 c、接近回避型冲突:当一个人想要接近一个目标,而同时又想回避这一目标时, ,即产生这种冲突。即希望获得,又担心遇到风险,害怕承担责任或付出代价。 d、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两种接近回避型冲突混合而成的一种复杂模式。 群体个人之间的冲突 不同的认识可能引起冲突; 群体成员的价值观不同可能引起的冲突; 信息来源不同引起的冲突; 思想意识不同可能引起

10、的冲突; 心理行为习惯的不同引起的冲突。 群体之间的冲突造成群体冲突的原因:a、工作原因b、资源原因c、奖励原因d、沟通原因3、冲突的管理与解决a、分清冲突的性质。b、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时候,管理人员需要挑起冲突。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一、竞争与合作的案例:商业与游戏游戏分为四种类型:顾客 供应商 竞争对手 辅佐商二、博弈论游戏的概念如棋对弈般的游戏(商战),在游戏规则范围内,通过组织的运作行为等手段,达到预期目标。博弈论游戏的主要组成部分:游戏者 附加值 游戏规则 战术 游戏范围PARTS五种因素中:对任何一种都提供了一种方法,改变PARTS中的任何一个,都将改变整个游戏。1

11、、游戏者:找出其相互关系;2、附加值:一块馅饼;3、游戏规则:细节至关重要;4、战术:认知就是一切;5、游戏范围:广阔无限,全凭连接。三、竞争与合作中的态度定势态度定势: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对对方的思想和感情。1、原因和结果: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态度定式既可以是他们间关系的行为和结果的起因,也可以是结果。2、合作态度定势与竞争态度定势:定型偏见(P241图解)3、对管理的重要意义四、改变游戏的自我检查清单(P325清单)第十五章 群体凝聚力与士气第一节 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概念: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表现形式

12、:1、自然吸引力 2、工作凝聚力 3、领导凝聚力 4、情感凝聚力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假如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7、有效情绪认同;8、群个体内部的奖励方式;9、群体的领导方式。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与管理一、群体凝聚力的测定五种途径:a、测量群体内个人之间的吸引力;b、测量整个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c、测量群体及群体接近和认同的程度;d、测量群体成员表示留在群体的愿望;e、上述四种途径的综合利用。测量方法:1、人际关系社会学测量法(P248图解)2、社会距离尺度法二、群体凝聚力与管理1、不能从二者的相关关

13、系推出它们的因果关系;2、二者的关系受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如下图:图:凝聚力和目标一致性对生产率的影响从图中可见, 如果群体态度是起促进作用的(高产量、高质量地工作), 且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则凝聚性高的群体将比凝聚性低的群体生产率高 (1 )。如果群体态度对目标是支持的, 且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 这时群体的凝聚性虽低, 也能提高生产率(3 )。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相一致, 且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 则群体凝聚性高时, 生产率将下降(2 )。 如果群体凝聚性低, 且其态度又不支持目标, 则凝聚性对生产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4 )。由此可见, 并不是任何凝聚性都是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 只有在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的基础上, 增强凝聚性才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