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33103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 果松镇林业工作站 李宝林 落叶松落叶病(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Ito et al.)是长白山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县落叶松人工林中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易发病林龄为5-2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发病后易导致落叶松提前落叶30-45天,次年晚放叶5天左右,且针叶稀疏短小,颜色浅淡,对落叶松幼林危害极大。受害严重的林分病叶呈赤褐色,远看似火烧过一样。一、 症状: 该病害的发生首先从被害针叶的顶端或中央部分生出2-3个浅黄色小斑,直径不超过1毫米。以后逐渐扩大形成段斑,颜色变成赤褐色,其上生有明显的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

2、性孢子器。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叶。二、 病原: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所引起。 性孢子器圆形、暗黑色,初埋生于寄主组织的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径85-90微米。性孢子无色,短杆状,大小为3.4-5.10.81.0微米。有性世代形成子囊腔,圆形至近圆形,黑色,直径68-119微米,埋生于越冬病叶的表皮下,以后孔口处稍突出。子囊从子囊腔基部生出,无色透明,棍棒状或圆筒形,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长椭圆形,中间隔膜处稍细,下端细胞较小。子囊孢子在饱和湿度下4小时就可以萌发。三、 浸染循环和发病规律:病原菌是以菌丝体和性子器在落叶上越冬,次年5月下旬形成子腔囊及子囊孢子,6月上旬成熟的子囊

3、孢子遇雨开始飞散,6月上旬到7月上旬的雨后为飞散传播盛期。落叶松针叶被病菌侵入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于6月下旬到7月中旬,针叶表面出现呈黄绿色的小斑点;7月下旬到8月上旬,针叶上形成许多段斑;8月下旬针叶枯黄,开始大量落叶。10月下旬病原菌以菌丝体和性孢子器状态在落地病叶上形成菌丝体越冬。通常情况下,针阔混交林比纯林发病轻,密度小的纯林比密度大的纯林发病轻;幼林发病重于成林,20年生以上的成林发病率极轻;树势衰弱、地面植被遭破坏、下木少的林木或被压木发病重。日本落叶松较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明显抗病。6-8月份降雨量较多、湿度大、温度稍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四、 防治方法:(一) 适地适树造林,尽可能不在土壤瘠薄、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块造林,尽可能营造针阔混交林,造林密度保持在2600株每公顷。(二) 在被害重的幼林地,结合对林分的经营管理,及时进行修枝和透光伐,清除被压木,是预防该病严重发生的必要措施。(三)在病原孢子飞散盛期,利用百菌清杀菌烟剂每公顷15千克,对已郁闭的林分进行防治,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放烟是要求天气晴朗、无风,在日落后或日出前气流稳定时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