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推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32734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保健推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儿童保健推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儿童保健推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儿童保健推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儿童保健推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保健推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保健推拿.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保健推拿 少儿推拿,是一种易掌握、无副作用、安全、效果显著的儿童保健方法,经本人在家庭中运用,确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现摘其常用方法,推荐给渴望得到少儿保健技能的家长。一、基本手法:现介绍少儿推拿常用手法的要领及作用如下: 一)推法,推法在小儿疾病中应用广泛,其手法就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沿一个方向运动,应用中可根据不同需要采用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1、直推法:是以拇指挠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直推法应用相当普遍,凡“线”性穴位以及面状穴位都可运用直推法,具有舒筋活络除病的功效。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挠侧或食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推动,其轨迹成“ ”或“

2、 ”,称分推法。分推法多用于小儿发热,腹痛,便秘等实症热症。3、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手法。旋推是小儿推拿的特有手法,是补气补血的重要手法,多用在小儿厌食、腹胀等病症。4、合推法:又称合法。用两拇指螺纹自穴位两旁向穴中推动合拢,此法动作方向与分法相反临床应用1、推法具有祛风散寒、清热止痛的双重功效,且能通经活络,广泛应用小儿的头面、上肢、胸腹、腰背和下肢部穴位的“线”状和“面”状穴位。2、操作时,一般都辅以葱姜汁、酒精等为介质,能加强推拿手法的疗效。亦可以滑石粉或爽身粉等介质,以防小儿在施推时皮肤破损,3、根据病情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

3、用,达到预期的疗效。4、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揉法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但有区别,须严格分开,而分推法又不同于摩法,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注意事项:1、推拿时上肢要放松,直推时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间各关节要自然伸直。不要有意屈曲,尤其指下要实而不浮不滞,用力要均匀一致。旋推时拇指接触面要紧贴穴位,不要左右偏颇。主要是腕肘、肩关节和掌握关节活动要协调,方能达到轻柔着实的效果。2、直推和分推时必须要始终如一,呈直线单行方向;旋推时着力面要呈螺旋型。3、推动穴位时,动作须有节律性,用力均匀柔和,动作协调深透。4、操作频率每分钟120200次。二)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

4、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并持续的揉捏动作,称拿法。拿法可单手进行,也可双手同时进行。动作要领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掌要自然蓄力,用拇指面着力。2、拿时,提拿揉捏动作要连绵不断,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临床应用1、拿法刺激较强,本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急救和急性病症。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治疗外感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2、拿法是从按法演变而来,但与按法不同,按法是按之不动,而拿法是多指端相对用力而揉动。注意事项: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提起时不要摆动,捏而提起应自然。2、使用拿法时要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力度

5、,病情较轻者可用轻拿,病情较重者多采用重拿。3、父母应注意修甲,以防划破宝宝的皮肤,一般频率为50次/分即可。三)按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一压一放地反复进行,称按法。用指压称指按法,用掌压称掌按法。本法具有通经活络,开通闭塞,祛寒止痛作用。动作要领1、指按时,手握空拳状,四肢自然屈曲或放松,拇指或中指伸直,指端着力在穴位逐渐向下揿压。2、掌按时,腕关节微背曲,蓄力于掌,掌心或掌根向下揿压。本法用力必须缓和渐进,切忌粗暴,本法常与揉法配合应用。临床应用1、指按法常用于“点”状穴,如屈中指指间关节,以指端叩击穴位,以指代针,亦称为指针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6、。2、掌按法常用于“面”状穴。3、为了加强按法的效应,提高临床效果,按法常与揉法组合,形成按揉法,成为复合性手法,一般都需要润滑剂。而按法单独使用时,不需加润滑剂。注意事项:1.按法方向朝上为升,朝下为降,应用时小儿脾胃虚弱多用升法,积滞多用降法。2.按压时,肩、肘均应放松,蓄力于掌或指,逐渐用力,向下掀压,不能突然或过于用力。四)摩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或掌面紧贴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按摩移动,称摩法。以指面着力称指摩法,以掌面着力称掌摩法。摩法具有理气活血、健脾温中、消积导滞及消肿止痛的作用;掌摩法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摩时宜速度缓慢,对脾胃疾病最为有

7、效;指摩法多用于患儿头面等部位,摩时速度稍快,能起到安神、镇静或升提气机的功效。【动作要领】1、肩臂放松,肘关节微曲,指掌着力部分随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动作要协调。2、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抚摩时,要领是“皮动肉不动”,不要带动皮下组织。3、根据病情和体质,注意掌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达到预期的补泻疗效。4、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适当。5、操作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临床应用】1、摩法是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之一,常用于胸腹部“面”状穴。一般指摩适用于头面等部位,掌摩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摩法对肠胃疾患最为有效,对急性扭挫伤,可以用摩法消肿。2、本法与揉法有严格区别,以轻而不浮

8、,但不吸定体表穴位。它与旋推法和运法动作相似,较旋推法为轻,而比运法则重,主要是按旋穴位面积较大。3、该手法操作时间较长。4、前人在使用摩法时,常配合药膏之类,故有膏摩之称。文献中有缓摩为补,急摩为泻之说。今人使用亦有参考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而用。 五)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小鱼际定于穴位,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的屈伸旋转为主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叫揉法。揉法可以起到和气血、疏筋络、消肿止痛、祛风散热及理气消积的功能。因揉法比较和缓,舒适,宝宝最易接受。通常,顺时针揉为补,逆时针揉为泻。动作要领1、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律性。2、指揉时,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屈伸旋

9、转为主动,鱼际揉和掌揉时,则以腕关节的回旋活动为主动来带动前臂,肩和上臂宜放松,吸定于穴位而不在皮肤上摩擦,要使该处皮下组织随着揉动而逐步产生微热感。3、不同于旋推、摩法和运法,着力面用劲要大些。4、操作频率每分钟160200次。临床应用1、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操作时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既可保护患者皮肤,又可加强疗效。根据病情需要,可二指并揉和三指同揉。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可治脘腹胀满,便秘泄泻等肠胃系统疾患,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尤佳。2、鱼际揉和掌揉法用于“面”状穴。3、操作时,根据病情需要,掌握揉动时的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以达到补泻的疗效。注意事项:1、揉法的特点是“肉动皮不动”。

10、因此,用力宜重些,要带动深层组织运动,不要只在皮肤上摩擦。2、揉时力度适中,频率为150次/分为宜。六)掐法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垂直切入穴位或皮肤,称掐法。掐法属强刺激手法,有痛感,本法具有定惊醒神,通关开窍的作用。一般用于高热抽风,双眼上翻。具有发汗、退烧、止抽作用,也可用于胃痛、腹痛、呃逆、夜啼等病症。【动作要领】1、手握空拳,伸直拇指,指腹紧贴于食指桡侧。2、用拇指指甲逐渐用力,垂直掐压穴位,掐时缓缓用力,切忌爆发用力。【临床应用】此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穴位,以救治小儿急性惊症,如掐人中、掐十宣等。1、掐法是强刺激手法,可以指代针,常用于“点”状穴,是急救时常用的手法。2、应用时,可

11、重刺激穴位,但次数少,一般可不用润滑剂,但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常在穴位上继用指揉法,缓解不适之感。七)捏法 以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如“捏脊”。捏脊能够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如消食、止泻、健脾胃等,成人也可经常采用。本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镇惊安神的作用。【动作要领】1、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拿皮肤,次数以及用力大小要适当,且不可带有拧转。提拿皮肤过多,则手法不易捻动向前,提拿过少,则易滑脱停滞不前。2、操作时两手交替进行,不可间

12、断,捻动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3、捏脊方向须根据病情,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一般由下至上。【临床应用】捏法俗称“翻皮肤”。主要用于背脊“线”状部位,因为能在脊背部治疗疳积等,故称为“捏脊疗法”,对疳积有显著疗效,又称为“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疳积、厌食、腹泻、呕吐等症有特效。操作时,可捏3下提拿1下,称之为“捏3提1法”,是临床上治疗小儿常用的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在捏脊过程中,可以一并提拿膀胱经的有关俞穴,则可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八)运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本法能理气和血,舒筋活络,常用于小儿的头面及手部。【动作要领】1、运法操作指面一定要贴紧

13、施术部位,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是用指端在体表穴位上作旋转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2、操作频率每分钟80120次。【临床应用】1、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面或线状穴,一般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也可用于点状穴。2、运法的方向常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可视病情而定。3、手法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九)搓法以双手掌心挟住一定部位,相对交替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来回快速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的作用。【动作要领】1、操作时两掌相对用力,前后交替摩动。2、动作要协调,柔和,均匀,摩动快,两掌向上或下移动缓慢,但不要间断。【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四肢,躯

14、干和两胁肋部。十)摇法用左手托扶关节近端,右手握住关节远端,作较大幅度转运或摇动,称为摇法。【动作要领】 1、操作时动作要缓和稳定,用力宜轻松。2、摇动的方向和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之内。【临床应用】1、摇法主要用于人体各关节处,有疏通经络,促使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2、临床上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中掐(摇)总筋,摇肘属运法的范畴;文献中有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的记载。十一)捻法以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作相对用力捻动,称为捻法。【动作要领】1、沉肩,垂肘、腕端平。2、拇、食指面相对用力,捻动时要灵活,用劲不可呆滞。【临床应用】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具有滑利关节,消肿止痛作用。常与其它手法相配合

15、,治疗指(趾)间关节的扭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十二)拍法以五指并拢,用屈曲的掌面拍打体表,称为拍法。【动作要领】1、肩、肘、腕关节放松,掌指关节微屈。2、腕关节作轻微屈伸动作。3、拍时须轻重适度,有节奏感。【临床应用】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小儿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对肩部知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和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十三)扯法以拇、食指指端摄住皮肤,或屈曲的食、中指中节夹住皮肤,适当用力作一拉一放动作,至局部红紫为度。【动作要领】1、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自然伸平。2、拇、食指指端摄取的皮肤的多少要适中,太少疼痛难忍,太多易滑脱。3、拉扯的动作要有节奏。4、应配合适当的介质如麻油、清水等,在操作过程中随蘸随扯,直至局疗皮肤红紫为度。【临床应用】本法有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